杜甫诗歌

高中知识
2022/1/10
一、杜甫的代表诗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5、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贵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3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二、【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异同从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分析】要从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分析就要从二人所处的社会大背景说起 异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并峙的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史”一个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手握现实主义大笔.二者皆是以诗人的个人特性结合时代特点而自成一家的.一个冠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冠以“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李白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李白想做官而不得,而放浪形骸的一生,形成了他的浪漫主义诗风.(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情绪起伏,充满矛盾是他诗歌的主要特点)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他的想象,极其丰富,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杜甫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故他的诗被称作“诗史”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共同谈论诗,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í)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死后,按其遗愿.,和其祖父同归葬在洛阳市东约23公里的偃师县杜楼村.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杜甫又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史”.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三、描写杜甫的诗句就是对杜甫的评论几个就好评论的诗好像没怎么见到过,评论他的对联到是不少,我给你摘录了下来做参考,希望对你有用.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仇.大廨,进草堂正门,过石桥,穿梅林便是大廨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何绍基题大廨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叶剑英题大廨.杜陵: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孤悰:孤苦的心志忠爱托诗人,李谪仙差许齐名,奚屑三唐科第;栖迟因地主,严节度颇称知己,尚留数亩湖山.陈次山题大廨.李谪仙:李白.严节度:严武,杜甫因安史之乱流寓成都,严武委他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陈毅集杜诗题诗史堂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题诗史堂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沈葆桢题诗史堂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诗史堂一枝笔挺起马班间,允矣三长才学识;百年事感怀开宝后,申之孤愤去来今.陈逢元题诗史堂即今耆旧无新咏;何处老翁来赋诗.诗史堂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季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诗史堂此间位置安排,居然广厦,拾梅花能得韵,抚修竹能得声,嘻,先生能耽咏否;当时艰难险阻,久作寓公,望湘衡则无家,叩关陕则无国,噫,君子亦有穷乎.樊荫荪题诗史堂.寓公:寄居他乡的官吏千古此诗王,流寓遍襄阳烟水,蜀道云山,故国有思,常感秋风怀杜曲;五陵孰年少,知交只陇右词臣,咸阳节度,京华在望,每因泪雨忆长安.诗史堂.五陵:指汉代长陵、字陵、阳陵、茂陵、平陵.词臣:李白.节度:严武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谢威凤题工部祠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谭光福题水槛,杜甫曾于此经营药圃垂老但吟诗,亦先生所不得已;斯人常作客,正天下莫可如何.伍介康题水槛.斯人:此人,指杜甫吏情更觉沧洲远;诗卷长留天地间.陈逢元题独立楼.饭颗:饭颗山,传为长安山名,李白《戏赠杜甫》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诗瓢:贮诗稿的瓢名望重三唐,是谁敌手?陵厉骚坛,春树暮云,竞传白也诗篇上;遭逢同五代,故事回头,纵谈天宝,秋风茅屋,令我呜呼感慨多.万慎子题独立楼.三唐:唐代的三个时期.春树暮云:语出杜甫诗《春日忆李白》.五代:五个朝代,此指梁陈齐周隋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
四、结合作品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一、顿挫是其最主要的风格1该风格的形成与诗人的性格遭际有关.2、其次与杜甫的审美理想沉郁有关.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诗书画的审美要求是写真传神,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善用典型化的手法,重众多事物中选取最具代表性者,又从众多现象中提炼出本质,发觉意蕴加以集中概括.以句为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篇为例,则如《三吏》、《三别》等杜甫还追求宏观的惊世骇俗与微观的毫发无爽相统一的审美效果.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是壮而感伧者,有宏大壮阔之美.同时,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崇尚写真传神,追求体物工细、毫发无爽.如咏月之诗,“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细致的描绘出月初前半夜之月.杜甫又善于将宏大与精微、壮阔与深细完美的结合起来.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既是从大处着眼,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又是从小处着墨.杜甫的沉郁顿挫,还与其寓意的深远,表达的一波三折有关.3杜甫的沉郁顿挫还与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以及语言的凝练苍劲,句式的拗折变化有关.杜甫是语言的巨匠,杜诗的语言有精炼苍劲的特点,这取决于他深邃的事项、深入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就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为了表达或强调某方面的意义杜甫还打破打破五言上二下三、七言上四下三的句式常规,予以变化.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二、另外杜诗还具有多种风格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他经历了个人遭遇、国家命运的巨变,有丰富广泛的生活阅历.二是杜甫对前代诗歌的态度比较宽容,主张“转益多师”而不轻易否定.他的创作能博采众长,四杰的繁复,沈宋的精工,高岑的浑厚等他都能兼包并容,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三是杜甫丰富多彩的语言,也使他的诗具有多副笔墨、异彩纷呈的风格.“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泼墨渲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工笔刻画.“出师未捷生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悲壮语.“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是豪放语.由此可见,杜甫确实是集诗家之大成者.三、杜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既有体物工细、表现深曲的特点.还有以议论为诗的倾向.1不仅在五七言古诗中如《咏怀五百字》、《北征》等运用而且在五七言近体诗《春忆李白》、《戏称六绝句》、《咏怀古迹》中也运用自如.2、议论与形象有机结合3、议论与叙事相结合4议论与抒情相结合,以情韵行之.5议论手法十分多样四、杜诗众体皆备,且多有创新,而五七言律诗成就尤高.他的乐府诗摆脱了六朝以来模拟剽窃、陈陈相因的俗套.如《兵车行》、丽人行和三吏三别等都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自拟新题无复依傍,为乐府诗的发展开拓新路杜甫的五七言律诗中,七律成就尤高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对中国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亦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佳作也为数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
五、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在抒情特征上有什么不同一、总的评价: 地位和评价.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兼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人物,被称为“诗仙”;杜甫则是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被称为“诗史”“诗圣”. 背景、个性和风格特色.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裴斐观点) 李杜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由于出身、个性、经历和个人才能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总的说来,李白的诗歌表现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的诗歌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李白多平民的个性、自豪和反抗;杜甫多人道主义的关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二、不同风格的表现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或个人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天宝三年(744年)被迫离开长安后,李白在失意和痛苦中的诗作仍表现出豪放洒脱的风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表现出乐观主义天性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则表现了在失意和幻灭之中的反抗和放达,一个平民的傲骨和自由不羁的天性.“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的诗歌表现为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特征.他的风格逐渐在苦难的生活中形成,特别是安史之乱时期和晚年的生活.杜甫终身的愿望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愿望有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未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圣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他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和《兵车行》都是这样的作品.《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不同意象的运用 袁行霈认为,在建立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飘逸与沉郁这两种不同的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不同的意象群上.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作者指出,李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李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杜甫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依据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还表现在诗的章法上: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杜甫诗歌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杜甫诗歌》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