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名言

高中知识
2022/1/10
一、“透过表面看本质”的名言有哪些
1、一个明智的人就是一个不会被表面现象所欺骗的人,他甚至预见到了事情将往哪一方向变化。
——叔本华 2、现象并不被看作是通向真理的线索,但我们似乎没有任何别的线索。——伊薇·康普顿 3、事物的现象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歪曲的。
——马克思 4、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谚语 5、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莎士比亚 6、借芦苇的摆动我们才认识风,但风还是比芦苇更重要。——纪德 7、每一种缺点都多或少地假扮成美德,并都从这种伪装的相似中得到好处。
——拉布吕耶尔 8、在玫瑰花下过夜的,不全是百灵鸟。——维吾尔族俗语 扩展资料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现象与本质对立。
把现象当作是本质的一个环节,从而扬弃现象,才能达到了本质,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和本质两重属性,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内在根据,现象离不开本质,本质也离不开现象,没有无现象的本质,也没有无本质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
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认为历史有其客观的支配规律,认为社会变化是辩证的。
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_百度百科。
二、有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名言、谚语、俗语,最好是古诗词观书有感 作者: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意思: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赏析: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里可以理解成透过了水清的表象找到了能够让谁保持干净的原因。
扩展资料:
朱熹,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
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形容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美句子先要学会观察。
要学会思考。要有思辨之心,换句话说,就是要有批判性思维,不能人云亦云。
你看了、听了、再思考下,看看有哪些内容是事实,哪些内容仅仅是判断。事实与判断的区别清晰了,才能讨论下面的步骤。
寻找关联线索。某些时候,我们都是只听了一方的观点,而没有听到其他人的观点,误以为我们找到了事实。
而事实上,很多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因此,除了正方反方观点外,,还有没有其他关联的事物?例:中国的医院,去看个小感冒就要好几百,看来,看病似乎是非常贵的——那么,影响住院的费用是由哪些内容构成的呢?除了新闻媒体上的说法,你有没有去问过医生,听听医生怎么说?你有没有去问过护士长,听听护士长怎么说?你有没有一些同学是学医的,听听他怎么说?(分别是:医生处方,护士长负责管理护理、同学是可以不介意讲实话的)……当然这只是举个栗子,你可以找找其他的例子。有没有可能有更大的画面?例如,讨论医院收费,有没有了解其他国家的相关信息?例如,中美医疗的差异,中美医院之间的差异,美国医疗保险是与受保人相挂钩,而不太关心你去哪家医院看病。
而中国去由政府指定医保定点医院与药店(需要审批)。中国的医院院长是做什么的,美国医院院长做什么的?区别与共同点?为什么中国财政部于80年代减少对医疗的投入?试图推导出自己的模型,而不是书本上、或其他人讲的模型。
四、描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谚语、俗语、古诗词有哪些1. 现象并不被看作是通向真理的线索,但我们似乎没有任何别的线索。--伊薇·康普顿
2. 不要一见树皮,就对这样的树下起结论来。--英国俗语
3. 先看结的果实,再看它是什么树。--哈萨克族
4. 你把玫瑰换个名儿,它依旧芳香诱人。--英国俗语
5. 不要根据包装来衡量商品。--欧洲俗语
6. 借芦苇的摆动我们才认识风;但风还是比芦苇更重要。--纪德
7. 黑鸡生的都是白蛋。--英国俗语
8. 乌鸦的蛋儿雪白白,刺猬的娃儿软绵绵。--维吾尔族俗语
9. 别看是头黑母牛,牛乳一样是白的。--阿富汗俗语
10.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莎士比亚
11. 在玫瑰花下过夜的,不全是百灵鸟。--维吾尔族俗语
12. 只有光,没有热的火花,切不能当作真火。--莎士比亚
13. 诡计需要伪装,真理喜欢阳光。--英国俗语
14. 每一种缺点都多或少地假扮成美德,并都从这种伪装的相似中得到好处。--拉布吕耶尔
15.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 。--雨果
五、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名人事例或事例1.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做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这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启示:这就是“听的艺术”。一是听话不要听一半。
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要学会聆听,用心听,虚心听。
2.有一家牙膏厂,产品优良,包装精美,受到顾客的喜爱,营业额连续10年递增,每年的增长率在10%~20%。可到了第11年,业绩停滞下来,以后两年也如此。
公司经理召开高级会议,商讨对策。会议中,公司总裁许诺说:谁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公司的业绩增长,重奖10万元。
有位年轻经理站起来,递给总裁一张纸条,总裁看完后,马上签了一张10万元的支票给了这位经理。那张纸条上写着:将现在牙膏开口扩大1毫米。
消费者每天早晨挤出同样长度的牙膏,开口扩大了1毫米,每个消费者就多用1毫米宽的牙膏,每天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呢!公司立即更改包装。第14年,公司的营业额增加了32%。
启示:面对生活中的变化,我们常常习惯过去的思维方法。其实只要你把心径扩大1毫米,你就会看到生活中的变化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3.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启示:推销生意是一种组织性质的生意,因为人多,人事问题也多。
我们不时听到是非难辨的话,如某公司攻击另一间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响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轻易相信谣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业才不会毁于一旦。
4.北宋时有一个哑巴,每当新知府上任,都要来献上一根木棒,莫名其妙的招惹官府的责打。这一年,包拯上任,哑巴又来献棒。
包拯想,此人定有冤情,不然,每次都挨打,为何还来献棒。但是这个哑巴既不能说,又不识字,更不会书写,无法得知其中的缘由。
于是,包拯嘱咐手下,无论哑巴如何折腾都不许打他。这天,哑巴又来献棒,包拯让手下人把猪血涂在哑巴身上,做出一副打得很重的样子,然后把哑巴绑了拉去游街示众。
随后吩咐手下人,若有人替哑巴喊冤,就带回来问话。果然,在哑巴游街时有一老人大喊冤枉。
于是老人被带到了知府大堂。 老人说:“这个哑巴是我们村的石哑子,他自幼不会说话,但可以听见。
他哥哥石全吞并了他的万贯家产后把他赶出了家门。哑子每年都用献棒的办法到衙门告状,但每年都被杖责,今天又被打得浑身是血,我今天实在看不下去,故此替哑子喊冤。”
包拯马上传石全到衙内,但石全死活不认这个弟弟。包拯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包拯便心生一计。
他先放走石全,然后教给哑巴说:“以后你撞见哥哥就去打他。”哑巴吃惊地望着包拯,又是眨眼,又是摇头,一副很害怕的样子。
包拯说:“不要怕,你只管打,有本官为你做主。” 几天后,被打得头破血流的石全前来告状,状告哑巴不尊礼法,殴打亲哥。
包拯问:“若是亲弟殴打亲哥当然不能轻饶,不过若不是亲弟弟则另当别论。”石全不知是计,一口咬定:“他真是我的亲弟弟。”
包拯听后,厉声高喝:“既然是你亲弟弟,为何你独吞家财,不分家产给他?”石全这才明白上了当,原来这一切都是包拯安排的。 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只要认真观察,精心思索,你就能把握问题的实质。
5.有两个和尚他们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么变成为了好朋友。
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
便不以为意。哪知道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
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 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等他到了左边这座山的庙,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
于是他带。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名言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名言》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