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慵整纤纤手

高中知识
2022/1/10
一、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点绛唇·蹴罢秋千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补注】 关于此词作者众说纷纭,杨慎《词林万选》等收为李清照词,杨金本《草堂诗余》作苏轼词,《花草粹编》等作无名氏词,《词的》作周邦彦词,唐五代及北宋词集中词作互见现象所在多见,不足为奇。作品译文 春日,清晨,花园内。
绿杨掩映着秋千架,架上绳索还在悠悠地晃动。年轻的女词人刚刚荡完秋千,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花与人相衬,显得格外的娇美。
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客人是谁?词中未作正面描写,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风度翩翩的少年。词人走到门口,又强按心头的激动,回眸偷觑那位客人的丰姿。
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嗅着青梅,边嗅边看,娇羞怯怯,昵人无邪。编辑本段 作品赏析 赏析一 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 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唐人韩偓《竿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赏析二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
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
《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
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
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
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晃冲之《传言玉女·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
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辫梢、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珣《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
二、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这是谁的作品”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出处《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如下:
点绛唇·蹴罢秋千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描述少女的天真情态,上片写主人公下了秋千以后的情景,下片写主人公在来客忽至的羞赧情状,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全词语言通俗,风格明快,节奏轻松,是李清照早年的代表作。
三、李清照点绛唇几道练习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1.这首诗描写了一个( 一身躯娇小、额间鬓角还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 )的少女,是( 一个天真烂漫而又情窦初开的贵族 )少女生活的写照。
2.“慵”写出了少女荡完秋千,身体的( 困倦 ),“露浓花瘦”是说少女的脸上淌着汗,如同花儿洒着露珠,而(身体 )也显得瘦了,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3.“溜”是轻轻滑落,写出了少女( 朝屋里跑去 )的仓促间手足无措,以致金钗也脱落,这里写出了不得(不在封建礼教束缚下 遵守所谓“礼” )的神态,“回首”写出了少女(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 )的神态,写出了少女(天真纯洁可爱 )的性格。
四、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中蹴罢秋千,起来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打完秋千,累了,下来后懒得整理衣裙头饰等等,只是倦怠地搓着麻困了的、纤细的双手。
蹴:踏。踩在秋千板上双脚用力推送(而非坐在板上由人摆送)。
慵整:即懒得整理。所谓整理,当然应该包括衣装(比如说后边说到的滑落下来的袜子)、头饰(比如快要掉下来的金钗),但是太累了,况且用力握绳的双手异常麻困,需要首先“整理”(也就是摩擦摩擦以让血液畅通而解麻困吧)。
纤纤手:形容少女柔嫩细美、十指尖尖的手形。《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娥娥红粉装,纤纤出素手。”
五、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中见客入来,袜划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看见有人来了,自己什么都来不及整理了,滑落下来的袜子来不及提起来,头上插的金钗也溜了下来,真的是羞死人了,但也没什么别的选择了,只能是跑开吧:一边羞,一边跑;一边跑,一边羞。
袜划(ch&n):在现有的十之八九的注解中,均为“不穿鞋,以袜着地行走”,惟靳极苍先生提出疑义说:“似不合。 因为旧时北方妇女,绝无随便脱鞋的习惯,后于清照十数年的刘过曾有过《沁园春》咏女人缠足,很可能清照此时已缠足,更何况蹴秋千,用不着脱鞋呢……这儿‘袜划’是袜子脱落下来平了脚。
秦观《河传》词‘鬓云松,罗袜划’是服装不整齐的形象。‘松’与‘划’对用,‘划’也正是松而脱落下来的意思,所以这里解作袜脱落下来,脚上不整齐,是合适的……”靳先生所言甚是,这里再作一补充,北方缠足女子不仅在屋外不可能脱鞋,即使是在室内,白日里上床睡觉时,只要不用盖被子,也总是着鞋而眠的。
再者,北方缠足女性穿的袜子是用布做的,腰短,所以平常并不是很易滑落的,但是打秋千用力,就是另外的情形了。这种情形也就是袜的前腰下滑至脚面,而后腰则蹴到了鞋子里。
和羞走: “和羞走”之“和”,世人多解为“带”,或“含”,自然不是不可,只是味道不足。 “和” 在这里其实包含着“交织、掺杂”之意,也就是含羞而走、走犹含羞。
走:即小跑。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起来慵整纤纤手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起来慵整纤纤手》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