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描写手法

高中知识
2022/1/9
1.祝福 描写人物 修辞手法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要描写人物,首先就要描写人物的模样,也就是人物的肖像。人物的肖像,除了人物的外部形象如面貌、体态、衣着等,还包括人物的内部精神的反映如神韵、情态等等。
肖像描写对于交代人物身份、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作品主题有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让读者从中认识人物的独特外貌,而且能让读者从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因而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以鲁迅先生的名作《祝福》为例来看看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在《祝福》中,鲁迅先生为了塑造祥林嫂这一个封建社会里受压迫被剥削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曾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了集中描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描写: 第一次描写: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第二次描写: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第三次描写: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在这三次肖像描写中,第一次描写是“我”见到的祥林嫂的最后一面,是她在临死之前的绝望写照;第二次描写是“我”初见祥林嫂时她新寡之后的辛酸写照;第三次描写是“我”第二次见到祥林嫂时她再次遭受夫死子丧之后的悲惨写照。这三次肖像描写反映了祥林嫂是如何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历尽种种悲惨遭遇身心麻木最终被迫绝望而死的人生历程,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现在让我们从祥林嫂悲惨的身世遭遇开始来解读这三次肖像描写。 “我”初见祥林嫂时,她刚刚遭受了丧夫之痛,不堪婆婆的虐待而从家中逃了出来,追求基本的生存权利。
她衣着简朴,“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头上扎着白头绳”是她新寡之后残留的悲伤,即恪守妇道为夫守丧;“脸色青黄”是她长期受婆婆虐待忍饥挨饿的结果;“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表明她此时受封建礼教的迫害还不深,还保有一点青年人的生机与活力,与她“年纪大约二十六七”是相符合的。 “我”再见祥林嫂时已过了三年了,在这期间祥林嫂被婆婆绑回家,然后被卖进山里,又生了儿子,后来再次遭受夫死子丧的厄运,可谓历尽生活的种种悲欢离合,最终被封建礼教迫害得走投无路。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在短暂的幸福生活破灭之后,她再一次遭受到夫死子丧的沉重打击;“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衣着未变,表明她的贫穷的生活境况是无法改变的;“脸色青黄”,尽管她曾“交了好运”,尽管她也曾“胖”过,但夫死子丧后,封建礼教的族权又来迫害她,“大伯来收屋,又赶她”,使“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再一次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她不但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而且失去了自己生活的权利;“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是在遭受了夫死子丧的沉重打击和被大伯赶出家门之后,祥林嫂的精神痛苦的写照;“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刻骨铭心的悲痛是无法消除的,此时她还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所以“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我”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是“我”五年后重回鲁镇时。
祥林嫂对儿子的思念折磨着她,然而却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她的精神渐渐地麻木起来;后来被柳妈用死后要下地狱来恐吓,她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而辛苦挣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可是仍然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仍然受到封建神权的迫害。她的精神终于崩溃、绝望、麻木,最终因不能再被剥削而被鲁四老爷赶出了家门,沦落成了一个乞丐。
“花白的头发,即今已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祥林嫂早早地尝尽人世的辛酸,饱受痛苦的折磨,被封建礼教榨干了生命的全部;“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祥林嫂几年来以乞讨为生,忍饥挨饿,连生存的最后权利都快要丧失殆尽了,她那饱经沧桑的心灵,在封建礼教的残酷摧残下,早已对人世不再抱有丝毫的希望,也激不起一丝一毫的涟漪,麻木绝望得连痛苦也感觉不到了,甚至连生死都无所谓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悲乎,祥林嫂精神上的极度麻木使得她如同一个行尸走肉般地苟活于世,在人们眼中,她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而仅仅是一个卑微地存在的“物”,这是何等的不幸啊! 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把旧中国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悲惨的人生命运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向我们控诉了封建礼教下的夫权、族权、君权和神权迫害下层劳动人民,不但麻木他们的精神禁锢他们的思想,而且剥夺他们人身的自由甚至生存的权利的罪恶。对祥林嫂以及有着这种遭遇的下层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呼唤人们起来反对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追求自己人生的。
2.祝福 描写人物 修辞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要描写人物,首先就要描写人物的模样,也就是人物的肖像。人物的肖像,除了人物的外部形象如面貌、体态、衣着等,还包括人物的内部精神的反映如神韵、情态等等。
肖像描写对于交代人物身份、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作品主题有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让读者从中认识人物的独特外貌,而且能让读者从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因而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以鲁迅先生的名作《祝福》为例来看看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在《祝福》中,鲁迅先生为了塑造祥林嫂这一个封建社会里受压迫被剥削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曾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了集中描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描写: 第一次描写: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第二次描写: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第三次描写: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在这三次肖像描写中,第一次描写是“我”见到的祥林嫂的最后一面,是她在临死之前的绝望写照;第二次描写是“我”初见祥林嫂时她新寡之后的辛酸写照;第三次描写是“我”第二次见到祥林嫂时她再次遭受夫死子丧之后的悲惨写照。这三次肖像描写反映了祥林嫂是如何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历尽种种悲惨遭遇身心麻木最终被迫绝望而死的人生历程,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现在让我们从祥林嫂悲惨的身世遭遇开始来解读这三次肖像描写。 “我”初见祥林嫂时,她刚刚遭受了丧夫之痛,不堪婆婆的虐待而从家中逃了出来,追求基本的生存权利。
她衣着简朴,“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头上扎着白头绳”是她新寡之后残留的悲伤,即恪守妇道为夫守丧;“脸色青黄”是她长期受婆婆虐待忍饥挨饿的结果;“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表明她此时受封建礼教的迫害还不深,还保有一点青年人的生机与活力,与她“年纪大约二十六七”是相符合的。 “我”再见祥林嫂时已过了三年了,在这期间祥林嫂被婆婆绑回家,然后被卖进山里,又生了儿子,后来再次遭受夫死子丧的厄运,可谓历尽生活的种种悲欢离合,最终被封建礼教迫害得走投无路。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在短暂的幸福生活破灭之后,她再一次遭受到夫死子丧的沉重打击;“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衣着未变,表明她的贫穷的生活境况是无法改变的;“脸色青黄”,尽管她曾“交了好运”,尽管她也曾“胖”过,但夫死子丧后,封建礼教的族权又来迫害她,“大伯来收屋,又赶她”,使“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再一次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她不但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而且失去了自己生活的权利;“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是在遭受了夫死子丧的沉重打击和被大伯赶出家门之后,祥林嫂的精神痛苦的写照;“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刻骨铭心的悲痛是无法消除的,此时她还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所以“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我”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是“我”五年后重回鲁镇时。
祥林嫂对儿子的思念折磨着她,然而却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她的精神渐渐地麻木起来;后来被柳妈用死后要下地狱来恐吓,她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而辛苦挣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可是仍然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仍然受到封建神权的迫害。她的精神终于崩溃、绝望、麻木,最终因不能再被剥削而被鲁四老爷赶出了家门,沦落成了一个乞丐。
“花白的头发,即今已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祥林嫂早早地尝尽人世的辛酸,饱受痛苦的折磨,被封建礼教榨干了生命的全部;“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祥林嫂几年来以乞讨为生,忍饥挨饿,连生存的最后权利都快要丧失殆尽了,她那饱经沧桑的心灵,在封建礼教的残酷摧残下,早已对人世不再抱有丝毫的希望,也激不起一丝一毫的涟漪,麻木绝望得连痛苦也感觉不到了,甚至连生死都无所谓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悲乎,祥林嫂精神上的极度麻木使得她如同一个行尸走肉般地苟活于世,在人们眼中,她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而仅仅是一个卑微地存在的“物”,这是何等的不幸啊! 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把旧中国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悲惨的人生命运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向我们控诉了封建礼教下的夫权、族权、君权和神权迫害下层劳动人民,不但麻木他们的精神禁锢他们的思想,而且剥夺他们人身的自由甚至生存的权利的罪恶。对祥林嫂以及有着这种遭遇的下层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呼唤人们起来反对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追求自己人生的自由和和生存的权。
3.鲁迅《祝福》使用的手法及写作主线鲁迅在短篇小说《祝福》中,是通过这种典型的概括手法,以极简练的笔墨,表现和刻划人物的外貌和性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祥林嫂在《祝福》中的第一次肖像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枝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祥林嫂的第二次肖像描写:“她不是鲁镇人,四叔家要换女工,卫老婆子带着她来了。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兰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可以说是一个新近守寡的,年轻少妇。祥林嫂的第三次肖像描写,是男人伤寒病死了,儿子阿毛不幸又被狼叼了,她又到鲁四老爷家求活干。
“桌上放着荸荠式的园蓝,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文章是用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在小镇上的河边,遇到祥林嫂,第二天,祥林嫂就在旧社会的压迫和歧视下,走完了她苦难的人生历程,死在鲁镇的风雪地上。作者在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上,相同的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兰夹袄,月白背心”,因为穷,所以祥林嫂没有多余的衣服,因此衣服总是原来那件,没有什么变化。
而每次变化的是她的外貌和神情,例如:第一次到鲁家,她才二十六七岁,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时候的祥林嫂,可以说,还有些微的青春的气息。
第二次,夫死子亡,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先前那样精神。……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此时的祥林嫂,头发已经花白,记忆已坏,人已显得有些木讷。第三次,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此时的祥林嫂,头发已经全白,神情已经木讷,只有那眼珠一动,说明她还是一个活人。
作者仿佛用祥林嫂,在不同生活时间和环境下,拍摄出来的三张不同照像,让读者清楚而鲜明地看出了主人公的巨大变化。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对吃人的旧社会表示无比的愤慨。
我们欣赏先生的高超艺术手法,为我们今后的创作,提供学习的借鉴。
4.祝福一文的写作手法是什么鲁迅在短篇小说《祝福》中,是通过这种典型的概括手法,以极简练的笔墨,表现和刻划人物的外貌和性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祥林嫂在《祝福》中的第一次肖像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枝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祥林嫂的第二次肖像描写:“她不是鲁镇人,四叔家要换女工,卫老婆子带着她来了.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兰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可以说是一个新近守寡的,年轻少妇.
祥林嫂的第三次肖像描写,是男人伤寒病死了,儿子阿毛不幸又被狼叼了,她又到鲁四老爷家求活干.“桌上放着荸荠式的园蓝,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文章是用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在小镇上的河边,遇到祥林嫂,第二天,祥林嫂就在旧社会的压迫和歧视下,走完了她苦难的人生历程,死在鲁镇的风雪地上.
作者在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上,相同的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兰夹袄,月白背心”,因为穷,所以祥林嫂没有多余的衣服,因此衣服总是原来那件,没有什么变化.
而每次变化的是她的外貌和神情,例如:第一次到鲁家,她才二十六七岁,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时候的祥林嫂,可以说,还有些微的青春的气息.第二次,夫死子亡,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先前那样精神.……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此时的祥林嫂,头发已经花白,记忆已坏,人已显得有些木讷.第三次,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此时的祥林嫂,头发已经全白,神情已经木讷,只有那眼珠一动,说明她还是一个活人.
作者仿佛用祥林嫂,在不同生活时间和环境下,拍摄出来的三张不同照像,让读者清楚而鲜明地看出了主人公的巨大变化.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对吃人的旧社会表示无比的愤慨.
我们欣赏先生的高超艺术手法,为我们今后的创作,提供学习的借鉴
5.请问〈祝福〉里的人物刻画方法是什么人物刻画方法:
1.鲁四老爷形象:①间接描写 ②直接描写 语言描写
2.祥林嫂: ①肖像描写: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第二次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第66段)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三次肖像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②画眼睛(眼神):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这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6.《祝福》的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尾。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双重框架式结构、叙述视角的转换、语言的讽刺和对比等手法反映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在《祝福》中,主要人物祥林嫂的经历是作为叙述者“我”的回忆片段陈列出来的。它集中在“我”的一天的思绪活动之中,结构方式与《孔乙己》有所不同。作品采用了双重框架式结构。一是外围的大轮廊框架,它以祝福的节庆鞭炮为框,里面布满了沉寂不安的悲剧气氛和悲剧情感;一是内涵的依附于叙述者思绪活动的小框架,它以回忆为框,展示的是祥林嫂的苦难经历。双重框架形成了双重情境。外围情境是由过年的祝福气氛与祥林嫂死亡的悲剧气氛和叙述者的悲剧情感交织构成的场面情境,它以强烈的反差衬托着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并为叙述者的回忆创造了浓郁而强烈的悲剧氛围。内涵情境是回忆之中祥林嫂生存经历的动态情境,它由群体动作构成,但表现方式趋于复杂。
作品中的叙述者“我”是祥林嫂经历的知情者,而不是目击者,因此不能像《孔乙己》那样将人物经历片段放在叙述者的视野之内,让读者随同叙述者的视线目睹一幕幕生动的情景。当回忆的屏幕打开之后,“我”引退幕后,但“我”的叙述视角还保留着。只不过转换成了第三人称视角,在画面的鲁家及其周围移动变换着。这样一来,无形中又形成了一个定位视点,将祥林嫂的经历简化加以剪裁,画面上只摄取样林嫂在鲁家及其周围的活动和境遇,而将她新寡出逃,水边遭劫、逼嫁山里、丧夫再寡、失子被逐等一系列重大灾难事件通通做背景处理或间接描写,典型地体现了鲁迅叙事小说淡化戏剧性情节,突现群像型情境这一叙述模式的突出特征。这样的模式设计显然放弃了戏剧性情节尖锐紧张的刺激作用,消除了集苦难不幸于一身、聚意外巧合于一事的编造痕迹,而是致力于发掘社会群体活动情境之中人物的心灵被挤压而破碎的深层意蕴,显示出生活本相朴实的吸引力和朴实的之中发微显隐、见其弊害的震撼力。
鲁迅的叙事性小说大都记叙了主要人物壮年之中走向死亡的大段经历,这与作家、理论家认为短篇小说“只是叙述一个事件”,描写生活的“横断面”,“写出故事中最精练最生动的一个场面”等见解明显不同。鲁迅的这类作品大都安置了一个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并采用回忆的方式,将任务经历的片段显示在回忆的屏幕之上。这个叙述者的首要职能是结构职能,即使有情感的流露,也不是直接说明主题,而是或反衬、或戏谑,发挥着不同的审美修饰作用。与契诃夫相比,鲁迅的这种方式,既保留了人物现场行为的动态画面,同时又传达出其幕后行为的大量信息,画面显示更富有动感,富有生气,其内容含量也不失饱满厚重。而且鲁迅的这种方式不含任何变相的主观评述,完全是客观的展现。其主题意蕴却鲜明突出,感染效果也相当强烈。仔细审视就会发现,这与鲁迅这类小说中的情境设置密切相关。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祝福描写手法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祝福描写手法》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