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的饿死谚语

高中知识
2022/1/7
1.鄂的饿的成语谚语诗句名人名言歇后语
挨冻受饿 〖解释〗挨:遭受。指缺衣少食的穷困状况
饱人不知饿人饥 〖解释〗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饱汉不知饿汉饥 〖解释〗饱:吃足;饥:饥饿。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饿虎吞羊 〖解释〗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饿殍遍野 〖解释〗殍:人饿死后的尸体。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老百姓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饿莩遍野 〖解释〗莩:饿死的人。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饿虎饥鹰 〖解释〗比喻凶残贪婪。
饿虎扑食 〖解释〗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饿虎扑羊 〖解释〗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饿虎之蹊 〖解释〗比喻非常危险的处所。
饿殍满道 〖解释〗殍:饿死的人。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
饿殍枕藉 〖解释〗枕藉:交叠而卧。饿死的人纵横交叠,形容饥荒之年的悲惨景象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解释〗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饥鹰饿虎 〖解释〗比喻凶残贪婪。
饿虎擒羊 〖解释〗像饿急了的老虎捉羊一样。形容动作迅猛。亦作“饿虎吞羊”、“饿虎扑羊”。
饿莩载道 〖解释〗莩:饿死的人。载道:满路。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亦作“饿殍载道”、“饿殍满道”。
严家饿隶 〖解释〗形容拘谨的书法风格。
饿殍载道 〖解释〗饿殍:饿死的人;载道:满路都是。形容到处都是饿死的人。
忍饥受饿 〖解释〗忍受饥饿。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艰难度日。
挨饿受冻 〖解释〗 挨:遭受。指缺衣少食的穷困状况。
饿鬼投胎 〖解释〗比喻大量吃东西而不劳动,造成对父母的拖累。
饿虎逢羊 〖解释〗逢:碰到,遇到。饥饿的老虎遇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饿虎见羊 〖解释〗饥饿的老虎见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饿虎攒羊 〖解释〗攒:赶。饥饿的老虎追赶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饿死事大 〖解释〗饿死人是件大事。
2.形容人饿死的成语饿殍遍野 [è piǎo biàn yě]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殍:人饿死后的尸体。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老百姓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贬义
出 处
《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三国演义》:“是岁大荒百姓皆食枣菜;饿莩遍野。”
例 句
封建社会时期,每逢灾年,百姓饥寒交迫,~,惨不忍睹。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尸横遍野 饿殍枕藉
反义词 人寿年丰
3.[谚语解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成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拼音】:è sǐ shì xiǎo,shī jié shì dà 【解释】: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
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出处】:《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事例】:~之言,村儿井童,亦能耳熟,自此以后为男子者,率以妇人之失节为羞。 ★清·方苞《赵氏贞烈传序》 【语法】:作宾语、分句;旧时用于劝诫妇人[编辑本段]出处解释! 这句话出处在:《程氏遗书》卷二十二,载有程颐与某人的一段对话:“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娶),如何?’伊川先生(程颐)曰:‘然!凡取(娶),以配身也。
若取(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原始出处。
需要指出的是,程颐这段话所针对的是男、女两者,并非仅指妇女。他的意思很明确: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言,男人娶寡妇为妻,是一种失节行为;寡居的女子改嫁,也是失节行为。
一个人即使贫困致死,也不能失去品节。如果细加推究,作者在此对改嫁女子的批评,还是有所保留的。
因为她们一旦寡居,经济上往往会失去保障,如不改嫁就难以生存。而男子明知对方孀居却去迎娶,则是大大的失节。
应当说,对上述对话作出这样的理解,符合程颐的原意。 晚唐五代以来,由于皇权的极大削弱、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维系社会秩序的伦理纲常的作用降低。
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劣,使得追求物欲、悲观绝望的思想盛行。“今朝有酒今朝醉”及贪图男欢女爱成为时尚。
晚唐五代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温庭筠及西蜀、南唐诸多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主的词人之作,很可以说明当时的情况。宋代承袭晚唐五代遗风,加之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最高统治者的纵容(优待官吏、推尊文士、奉禄优厚、鼓励享乐),整个社会对物欲的追求犹过于前朝。
寇准、晏殊等位至宰相者自不待言,即如张先、宋祁等一般文士,甚或柳永之类落魄文人,也可养妾狎妓、歌酒满前。男人们如此放纵,必然影响到女性的生活、思想,她们也变得非常“开放”。
当时许多人家不以自己的女儿作养娘、侍妾、歌女为耻,很有“笑贫不笑娼”的味道。大户人家的女子也褪去矜持,追随时俗。
比如身为贵妇的魏夫人(曾布之妻)就自办文化沙龙,招待男性文人,她所作《系裙腰》(灯花耿耿漏迟迟)、才女曹希蕴《西江月·灯花》等词,很有一点儿挑逗煽情的味道。至于李清照自少女时代就了无顾忌地饮酒、放游,更是与社会大气候分不开的。
面对这样一种人欲横流的情景,程颐肯定是看不惯的。从道学家的角度而言,这显然属于无行、失节的行为,应当予以抑制。
程颐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虽系针对现实、有感而发之论,但在当时乃至整个宋代,并未产生多大影响。以对待女性的态度而言,与他同时的士大夫大都是宽容的。
如司马光主张女子可以读书。范仲淹在其所订《义庄田约》中规定再嫁寡妇给予费用,他的儿子纯祜早死,儿媳守寡,后来他的学生王陶死了妻子,他便把自己的儿媳嫁给了王陶。
范仲淹的母亲在他幼年时也是因为家贫而改嫁朱氏的。即使程颐自己,也并未尽遵所言:他的外甥女丧夫之后,他怕姐姐过度悲伤,就把外甥女接到家中,然后再嫁给他人(《近思录》卷六)。
到了南宋,女子再嫁仍很普遍,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李清照改嫁于张汝舟、唐婉再嫁赵士诚,在当时并未引起非议。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也不歧视再嫁妇。
据载孝宗年间有一妇人,先嫁单氏,生了一个儿子,后改嫁耿氏,又生了一个儿子。后来,两个儿子都作了大官,此妇死后,两个儿子因争葬相持不下,最终由孝宗出面为二人葬母(《西湖余志》)。
不过,由于朱熹的大力提倡,“理学”在南宋后期的影响渐成,节义之说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亦得到传播。但直至宋终,程朱思想未能真正深入人心,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
程颐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在非正式的场合偶然提出的,他自己并没有反复地大肆宣扬。后来,弟子们将其收入《程氏遗书》中。
到了南宋,朱熹把它重新翻找出来,作为劝人守节的工具。尽管朱熹再倡此说并没有真正起到改变当时世风的作用,却使其影响进一步扩大了。
元明时期,理学日趋兴盛,理学的代表即是程、朱。程、朱所言,皆为金科玉律。
历代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单纯针对女性,是完全错误的,也是不符合程颐原意的。因为程颐的意思是:假使女子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不能再嫁,那么男子的妻子若死,做为丈夫也应为亡妻守节、不应再娶。
后世理解多有断章取义的意思.就像孔子说过的"以德报怨"其实孔子后面还有"何以报德"四个字.单说前4个字意思很明确,若是这八个字联系到一起就变了意思了。断章取义也是古代的一种管理、压迫人民的一种方法,究竟是对是错现在已经很难说的明白。
4.带饿字的成语,饿字成语大全,饿的成语有哪些1.饿殍遍野 [ è piǎo biàn yě ] 解释:殍:人饿死后的尸体。
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老百姓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出自: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示例:是岁大荒百姓皆食枣菜,饿殍遍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2.挨冻受饿 [ ái dòng shòu è ] 解释:指无衣无食的穷困境况。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回:“妈妈这一辈子想来还不至挨冻受饿。”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3.饿虎攒羊 [ è hǔ zǎn yáng ] 解释:攒:向一个目标簇拥。像饥饿的老虎向羊簇拥过去一样。
形容动作而猛烈。,攒:赶。
饥饿的老虎追赶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4.忍饥受饿 [ rěn jī shòu è ] 解释:忍受饥饿。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艰难度日。
出自: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做娘的忍饥受饿,为子的富贵荣昌。可怜见看看至死,可来报答你这养育亲娘!” 示例:今日是荒年饥年,亏杀你独自支吾。
终不然我自温饱,教你~。 ◎明·高明《琵琶记·义仓赈济》。
5.饿虎饥鹰 [ è hǔ jī yīng ] 解释:比喻凶残贪婪。出自:《魏书·宗室晖传》:“侍中卢昶,亦蒙恩眄,故时人号曰:‘饿虎将军,饥鹰侍中。
’” 示例:衙门里的人,一个个是饿虎饥鹰,不叫他们敲诈百姓,敲诈哪个呢? ◎清·李宝嘉《活地狱·楔子》。
5.形容很饿的成语大全1、饥火烧肠:饥不可忍,如火烧肚肠。形容饥饿不堪,难以忍受。
2、饥肠辘辘: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车行声。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3、饥冻交切: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4、忍饥受饿:忍受饥饿。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艰难度日。
5、担饥受冻:担:经受。经受饥饿与寒冷。
6、嗷嗷无告:无告:指无处可以告贷和求救。形容身陷饥饿和困境中无处可以求援。
7、饥寒交切: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8、食饥息劳:指使饥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
9、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10、饿莩遍野:莩:饿死的人。到处是饿死的人。形容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11、众口嗷嗷:嗷嗷:哀号声。形容人们因饥饿而嗷嗷哀号。
12、枵肠辘辘:枵:空虚;辘辘:车行声。肚子饿得辘辘作响。形容十分饥饿。
13、饥不择食:择:挑拣。不管什么都吃。比喻需要急迫,顾不得选择。
14、啼饥号寒:啼:哭;号:叫。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15、嗷嗷待哺: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食。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
16、肚束三篾:篾:薄竹片,可编制成席子。用三根篾条勒住肚子。指勒紧腰带。比喻忍受饥饿,安于贫困。
17、嗷嗷待食:嗷嗷:哀鸣声;待:等待;食:喂养。迫于饥饿而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灾民受饥饿,处于困境等待援助。
18、饥而忘食:食:吃饭。尽管很饥饿,但也忘记了吃饭。形容极其忧虑的样子。
19、饥虎扑食:像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迅猛急切。
20、箪食与饿:与:给与。用箪盛饭给与饥饿的人。
21、蝉腹龟肠:古人认为蝉只须饮露,乌龟只要喝水。比喻饥饿之极。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饿的饿死谚语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饿的饿死谚语》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