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谚语

高中知识
2022/1/7
1.什么是谚语
什么是谚语?这乃是一个自古而今众说纷纭的问题。
我国古代见诸书面的谚语界说不胜枚举。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尚书》的“俚语曰谚”;《礼记》释文“谚,俗语也”;《国语》韦注“谚,俗之善谣也”;《汉书》颜注“谚,俗所传言也”;《文心雕龙》的“谚者,直言也”;《说文解字注》的“凡经传所称之谚,无非前代故训”;及《古谣谚凡例》的“谣训徒歌”、“谚训传言”,二者“对文则异,散文则通,可以彼此互训”,等等。
另有一些典籍,还对谚语以里谚、俚谚、俗谚、鄙谚、野谚、口彦、里语、鄙语、俗话、古话、常言等相称。这些界说与称谓,各执其理,各遣其词,但大多流于片面,偏重管窥谚语的俗传性特点。
唯“前代故训”一说,多少点出了谚语的实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郭绍虞先生深入谚语若干本质特点,在《谚语的研究》中说:“谚是人的实际经验之结果,而用美的言词以表现者,于日常谈话可以公然使用,而规定人的行为之言语。”
半个多世纪以来,谚家群起,界说更丰,但迄今也未能定于一尊。可喜的是,这些界说业已广涉谚语实质的方方面面,大体勾勒出了谚语作为科学字眼的涵义和范畴。
在此情况下,博采众长,为谚语草拟一个较为妥当的定义,应该说是可能的;由于要编《集成》,确定一种协调工作的界说,无疑也有必要。据此,在《中国谚语集成》编纂方案中作了这样的界定:“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这个定义,未必尽善尽美,但实践表明,用它协调全国谚语集成工作,是基本可行的。当然,作为定义它只原则厘定了谚语的基本范围。
来源:《中国谚语集成》总序。
2.谚语是什么意思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不胜枚举。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3.有什么谚语◆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谚语第二缉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怕理,马怕鞭。◆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
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有理赢,无理输。◆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理不短,嘴不软。◆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
4.谚语什么意思熟语的一种。
群众中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多数是人民群众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用简单通俗的话表达出深刻的道理。
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春雨贵如油”。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2011年5月23日,谚语(沪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11日,谚语(陕北民谚)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1、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燕子外迁,地旱天干。2、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古代,确实条条大路都可以通往罗马。
罗马人共筑8万公里(5万英里)公路,西起英国,途经西班牙和北非,东至多瑙河和幼发拉底河。第一条大道是亚壁古道(the Appian Way),修筑于公元前312年。
凯撒大帝(Emperor Caesar Augustus)在罗马中心广场竖了一块纪念碑,叫做“金色里程碑”(Milliarium Aureum),那8万公里的公路就是以此碑为中心向四周修建延伸的。如今,“条条大路通罗马”用来形容“要达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而这个寓意早在12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谚语百度百科-条条大路通罗马。
5.什么是谚语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6.什么叫谚语37,大体有以下几种,自然不想远涉重洋.学问之根苦.粮食补身体,增强文章的表现力。5。25.勤勉是成功之母,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学在苦中求,只要肯登攀。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却一步比一步高.宝剑不磨要生锈。8,学海无涯苦作舟;不努力学习。2,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39。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一分收获。31。10.多练多乖。3。6.才华是血汗的结晶,当尽毕生之力.一分耕耘。15,老师不过引路人.学如驾车登山。18,谁没空学习,没知识。19,长不直.劳动是知识的源泉,也胜过最强的记性;人不学习要落后10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钻得愈深。49,铁杵磨成绣花针,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师傅领进门。48.针越用越明。14,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同时赶两只兔。22,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9,就怕志气短,曲不离口。33,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8.百艺通。20;时时学。32,一只也捉不到.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富裕俭中来。26.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知则问;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28。35。44.心坚石也穿。12造烛求明。1.积累知识,不能慢一步、广为口传.搓绳不能松劲。21。46.心专才能绣得花.要得惊人艺。7:
1,宝石也不会发光,人读群书明真理.知识是智慧的火炬.常说口里顺.读一书.最淡的墨水。30.学习如赶路.一回生.书山有路勤为径.不向前走.学习如钻探石油,就没有最简单的发明,光学不用等于零;人不学.不经过琢磨。2。15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日日行,辛苦是磨刀石.知识需要反复探索。23。从内容上来分.不吃饭则饥。11.读书全在自用心,学问之果甜。27。45。41。34,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4,艺在勤中练。47。4.谁要懂得多,二回熟.没有艰苦的学习.用宝珠打扮自己。5.困难是人的教科书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17,不知路远。3,不怕千万里、粮食和友谊,增一智。38。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书籍丰富智慧,不练就呆,常做手不笨.学了就用处处行,不读书则愚,越掘得深泉水越清。36。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修行靠个人,心静才能织得麻。谚语43,脑越用越灵,不明白真理.不能则学。40.才华是刀刃,胜过积蓄金银.学问勤中得.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世上无难事.树不修。16,不如一艺精,读书求理.上如阶尽管费力。6。42,起跑还不算到达。13,然后学走。16。7.知识好像砂石下面的泉水,前进不能停顿,不怕千万卷,就要睡得少.谁游乐无度.只要功夫深.蜂采百花酿甜蜜,不进则退.先学爬,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11.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学如逆水行舟,须下苦功夫。29,不进就退.拳不离手.瞄准还不是射中,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13。9。14。24,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一艺之成,三回过来当师傅.不怕学问浅。12、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7.什么是谚语/view/23790.htm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谁读了这则谚语不打心眼里热爱北大荒呢?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五种:
一、气象谚语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
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朝虹雨,夕虹晴。
有雨山戴帽,没雨山没腰。
月色朦胧,不是起雨就是起风。
二、农业谚语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三、卫生谚语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四、社会谚语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狭路相逢勇者胜。
五、学习谚语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只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所谓谚语是一些民间流传的常语,通常指一些含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有思想,有教育意义的俗语。例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它是先民们生活经验与智慧的结晶,这些谚语流传久远,虽然都以口语方式表现,但许多谚语对人们的影响并不下於四书五经呢!各地谚语的内容非常多,本单元主要在介绍流传在大众口中的一些常听到的谚语。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何为谚语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何为谚语》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