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胜多的以什么意思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中国文化
2022/1/7
以少胜多的以什么意思
以释义:
1.用,来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2.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3.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源~物喜,不百~己悲。4.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6.文言度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7.用在方位词前,表知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道:可~。得~。9.古同“已”,已经。10.太,甚:不~急乎?11.及,连及:富~其邻。
1.用,知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2.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3.因为道:~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4.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专、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属缀:可~。得~。9.古同“已”,已经。10.太,甚:不~急乎?11.及,连及:富~其邻。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1、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地方部队的配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时66天,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起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为“徐蚌会战”)。
战役首歼黄伯韬兵团,继歼黄维兵团,再歼杜聿明集团,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计55.5万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
2、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3、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4、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5、巨鹿之战: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军阀混战。公元前207年,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地已不足忧,遂率20余万秦军北上攻赵,并急调上郡的王离部20万秦军南下,围困赵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乡),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
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扩展资料:
淮海战役是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进行的。战役规模空前,作战时间长,战区面积大,军用物资的供应量和伤员的运送量都很大。淮海战役发起之前,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就一再指示要充分发动群众,做好战役的后勤准备工作。
地方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将一针一线、一块铜板、一粒粮食节省下来,集中起来,送往前线,人民群众提出了“一切为了支援前线”,“倾家荡产,支援前方”的豪迈口号。各地涌现出许多父子争着上前线、妻子送郎去前方的动人场面。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淮海战役期间,先后有12个纵队在徐州东南作战,每天需要粮食300万斤,后来随着战事的演进,每天需要500万斤之多。前线和后方的解放区人民,节衣缩食,想方设法为子弟兵筹集粮食、碾米磨面、运送粮草。
妇女们为了不让子弟兵受冻,不分昼夜地缝制棉衣、棉被、军鞋,甚至不顾寒冬把自己的棉衣棉被拆了给子弟兵做军衣军鞋。整个战役期间,空旷的皖北平原上,一条条送粮长龙在风雪中行进,构成了一幅气吞山河、蔚为壮观的历史画卷。
以少胜多读音:yǐshǎoshèngduō
释义:以少量的精兵强将,战胜强大的敌人。
出处:邓小平《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我们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统。”
参考资料:人民网-淮海战役——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百度百科-以少胜多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牧野之战、长勺之战、柏举之战、阴晋之战、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即墨之战、鄗代之战、巨鹿之战等等。
1、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3、长勺之战
长勺(shuo)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战争中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所叙述的原则和长勺战例,成为中国后世“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
4、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5、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成功战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少胜多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牧野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巨鹿之战、六合之战等。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以少胜多的以什么意思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以少胜多的以什么意思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
文章《以少胜多的以什么意思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整理和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只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与分享传播,文中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请自行甄别真伪!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