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是什么意思?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怎么理解

中国文化
2022/1/7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是什么意思?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意思是君子感到痛心的是到死而名声不被大家所称颂。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出处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出自《论语·卫灵公篇》
《论语》概述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集而成,是记载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美好蓝图的描绘,又有人性与政治,道德、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的启发。
《论语》中的其他名言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白话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白话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白话译文]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白话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白话译文]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白话译文]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白话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白话译文]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白话译文]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白话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怎么理解?论语》卫灵公篇第20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关于此句,历来多有岐解。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将“称”解作“称述”,全句释为“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这种观点应该可以代表古今以来大多数学者的理解,也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习惯。曾几何时,“留名青史”就成了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人生在世若不能扬名天下,那就是如同蝼蚁,毫无意义。而孔子的这句话也就成了儒家积极入世,奋发进取的标志。但是,这真是孔子的原意吗?我们记得,在《论语》第一篇的第一章孔子就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似乎不以别人是否知道自己为意反而是君子的一个优良品质,这里显然有着一定的矛盾。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知道,《论语》虽然是语录体,但内容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因此,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在此句的前后都记录了孔子的哪些言论?
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由上可以看出,孔子在谈到君子时,谈到的总是对自我的要求,而不是别人的看法。在第19章里,他强调君子只怕自己没有能力,而并不担心别人是否了解自己。在第21章里,他声明君子总是要求自己,只有小人才去要求别人。如果对第20章我们还是按照上面的解释的话,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这里孔子心中的君子会突然关心起自己是否为人所称述了?这不是前后矛盾的吗?
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个矛盾,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史记?孔子世家》:“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又引张拭《论语解》:“有是实则有是名。名者,所以命其实也。终其身而无实之可名,君子疾诸,非谓求名于人也。”将此句的意思解为:君子痛恨到死的时候自身还没有足以“可名”的成就。这种解释对照原句非常牵强,完全像是两句话,显然是古人为了怕夫子留下“求名于人”的诟病而附会出来的解释,可以不论。那么,孔子的这句话到底想说的是什么呢?
实际上,“君子”这个词语在论语中的情况非常类似于“仁”,孔子对它们都做了各种角度描述,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君子”或是否“仁”,都不是由旁人说的,而是有许多明确的标准。其中最根本的标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说到底,“君子”和“仁”都是一个自我体认的东西,都是一种为人的状态,是人的一种对于完善自身的追求。孔子说“为仁由己,岂由人乎?”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君子”与“仁”一样,都是一种人所要追求达到的状态,那么以成为一个“君子”为目标的人最担心的就应该是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一点,是否是一个真正的“君子”,这是他毕生的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里,“称”的含义不是“称扬”或者“称述”,而是“相称”的意思,但“相称”的不是什么“可名的成就”而是“君子”这个称呼!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在孔子那里的真正含义是:一个以“君子”为目标的人最担心的就是在死的时候自己还没有做到与“君子”这个称呼相称。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意思是君子感到痛心的是到死而名声不被大家所称颂。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出处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出自《论语·卫灵公篇》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是什么意思?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怎么理解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是什么意思?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怎么理解》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
文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是什么意思?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怎么理解》整理和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只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与分享传播,文中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请自行甄别真伪!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