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中折射的中英文化差异提纲

高中知识
2022/1/6
1.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毕业论文提纲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容纳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反映文化的任何内容,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制约。正如J 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
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如习语“有眼不识泰山”,大家知道泰山位于我国山东省,我国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用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且有价值的事物。
汉语习语中用了这一特定地域的事物,来比喻重要的人物。英谚也是如此,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
因此要翻译好习语,就必须了解这些习语中用作比喻的内涵。 风俗习惯也同样影响习语,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一般西方人不太可能知道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美人,因此不可能理解这句习语中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喻义。在翻译中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为宜。
又如英语习语中的“Do as the Romans do. ”只有译为“入乡随俗”才能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英汉文化同样也受到明显的宗教影响,因为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受佛教影响较深,许多习语中都含有佛教中特有的事物,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英语文化受天主教、基督教影响较深,有关的习语有: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 。
由此可见,翻译好英汉习语,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异域的风俗习惯、民族色彩以及宗教信仰。 二、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英语和汉语是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而习语来自不同著作、不同作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这样一来,习语翻译就有一定困难。
王佐良先生说到:“翻译里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花很大力气加以解释。”
翻译涉及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只要研究了习语各方面的特点,准确理解原作的思想,就能大致掌握习语互译的规律。下面介绍几种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11 直译法。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
巴恩斯通认为直译法就是能够极力保持英汉习语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基本上 兼顾“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形相似、功能对等的习语很多,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
如: 1) 如今听见周瑞家的捆了他亲家,越发火上浇油。(《红楼梦》) The news now that Chou J ui's wife had had a relative of hers tied up added fuel to the fire of her indignation. 2)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3)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 趁热打铁。 21 套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无法保留原语中的比喻形象,而需要转换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进行翻译,尽管套译中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也能保持习语固有的那种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如: 4)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初生牛犊不怕虎。
5)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6) 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了。
“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咧! 这是何苦来呢! (《红楼梦》) You've no call to swear to me , madam. You didn't buy me. We've all birds of a feather ———all slaves here. Why go for me ? 这些习语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即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结果以及具体的表达形式有不谋而合的情况,两者不但有相同的隐义,而且还有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 31 意译法。
有不少习语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比喻部分包含有人名、地名、典故,有的源于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或宗教等,如直译出来,译文繁冗拖沓,对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很难理解,因此舍弃形象对喻义进行意译,译文反而显得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如: 7) “你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她低声说,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寒夜》) “You really do refuse to give until all hope is gone. ”She murmured , shaking her head helplessly. 这句话带有明显中国地域色彩,如果直译“不到黄河”,译语读者会因不了解其背景而难以理解,用意译法就能确切地表达原意。 8) When Greek meets Greek ,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若直译为“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外国读者会误认为希腊人非常好斗。
一般来说,不宜用含有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习语去套译英语习语,同样也应尽量避免让西方的地名或人名出现在汉语习语中,而 应对习语中的专有名词作相应的变通,以利于译语读者对习语的理解和接受。 41 直译兼意译。
有些习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形式,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在翻译时采用直译方法,往往表达不出其含义,若采用直译法之后,再意译出其含义,会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 9) 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 . 鸟爱。
2.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论文的开题报告怎么写呢怎么写开题报告呢?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七、课题的经费估算。
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3.中英饮食文化差异的提纲中英文化生活差异 语言和通讯 英国不同地区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口音。
某些口音可能很重,让在家乡听惯了标准英语的中国学生难以听懂。一些学生可能会觉得在电话上交流比当面交谈更难。
达到有效交流的办法是:有疑问的时候,不要害怕打断对方并提问。必要的时候询问拼写,尤其是人名和地名。
人们在日常对话中可能会用俗语。中国学生对这些俗语不熟悉,甚至不明白。
例如, "Loo"指厕所(WC),"Tube"指地铁(metro),"Tea"在某些情况下指正餐。人们说"flat"而不是"apartment"。
"To let"的意思是"供出租"。在非正式的场合,常用"Cheers"代替"Thank you"。
当人们说 "lovely"、"brilliant"、"magnificent"的时候,他们的意思是"yes"。 英国人很有幽默感。
他们在讽刺的时候,可能看起来很严肃。在严肃的谈话中经常穿插一些轻松的笑话。
谈正事或工作的时候,要直接切入主题。拐弯抹角会被视为浪费时间。
英国人说"no" 的时候,他们要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并非要开始与你讨价还价。 社会风俗与礼仪 ※ 一般风俗 跟你的家乡相比,车辆在马路的左边行驶。
驾车者会给行人让路,但并不总是这样。为了你的安全,过马路时还是要左右看。
大部分人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在火车站或地铁站、公共汽车站、银行、邮局等地方等待服务时要排队。
在自动提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离。 在自动扶梯上,靠右站好让别人通过。
提出请求时要说"please",接受了帮助或服务后要说"thank you",无论事情多么微不足道。 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
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避免在晚上10点后打电话到别人家。
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 使用主人家的电话前要征得许可,并且要商量怎样付电话费。
在室内吸烟可能不被主人接受。如果你确实想吸烟,先询问主人会被视为礼貌的行为。
在中国的宴会上,客人在最后一道菜吃完后会迅速离开。而在英国文化中,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
聚会因此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被邀请去主人家吃饭,一吃完就离开是非常不礼貌的。
※ 餐桌礼仪 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碟子里的所有事物是礼貌的行为。剩下食物可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
把叉放在盘子上,把刀放在它旁边表明你已经吃完了。如果你还在吃,就把刀和叉分开放在碟子上。
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但要同时说话和吃东西是很难的。
而在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哪怕是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诀窍是: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只往嘴里放少量食物。
如果你必须张大嘴,用一只手遮住它。 饮食和生活习惯 ※ 食物 人们不吃动物的所有部分,如头、足和某些器官。
他们如果看到中国人食用每一部分,可能会感到震惊。 在英国人的食物中马铃薯替代米饭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
如果不习惯用餐时吃马铃薯,不要不好意思要米饭。 去哪里找中国食物?除了中国餐馆,在伦敦市中心的中国城有一些中国超市。
Greenwich和Croydon也有。在这些市场内有大部分中国商品。
在大型西式超市中也有东方的食物和配料出售。学生可以在Sainsbury和Tesco找到干面条、豆腐、酱油、春卷、中国的香料和调料等。
※ 习惯和爱好 卫生的标准似乎不同。人们不喜欢化学品,却不把碟子上的洗洁精冲干净就用它。
"Do It Yourself"(D.I.Y.自己动手)和园艺是许多英国人的爱好,因为在英国人工非常昂贵。如果主人在自己的花园上化了很多工夫,他们很可能会为它感到骄傲。
因此,恭维他们的花园是进行进一步谈话的很好的开始。 在英国餐馆里给小费是很普遍的,因为账单里不包括服务费,通常在餐厅要按账单的10%左右支付。
在英国的自助快餐店中,顾客应当自己收拾吃剩的东西,不能像在中国一样把残羹剩饭留在餐桌。中国人在买东西时都习惯讨价还价,而“砍价”在英国的商店和市场中却并不常见,即使是在地摊上。
因为英国地摊上的东西价格已经很便宜,一般摊主都不会同意再降价。 医疗制度 英国的医疗制度不同。
计划在英国逗留超过6个月的人有权享受国民医疗保健服务。他们可凭此得到免费医疗。
人们通常在一名全科医生(GP)处登记。在第一次见全科医生前需要预约。
如果全科医生的知识不足以处理病情,病人会被转介到医院里的专科医生处。否则,病人会由全科医生治疗,并且凭全科医生的处方在当地药店购买药品。
不论药品的实际价值,药店仅为每张处方收取5.99英镑。购买某些药品必须有全科医生的处方,但你也可以直接从药店的柜台购买许多类型的药品。
药剂师会为小病提供免费建议。若有紧急情况,病人可以直接去医院。
尽管在英国可以找到中药,最好还是出发的时候从家乡带一些。 交友 中国学生对英国人的印象可能是礼貌却冷淡。
通常,英国人不喜欢过于亲热,觉得这样肤浅而且不真诚。太多的热情和关注会让他们感到奇怪和不自在。
所以和他们建立友谊确实要花些时间。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
个人问题,或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除非对方是很好的朋友。 酒吧是。
4.【英语翻译在谚语翻译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在谚语翻译中的In proverb translation,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reflec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not the same,the same,in the ocean in proverbs,many sentences is the use of synonymous proverbs set of usage,many English proverbs literally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is not understand the expression of meaning,then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idioms to apply,even if it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sentences,but its meaning is the same.Please translate into more fluent English。
5.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这个例子说明,切不可以为双语词典上的注释都是词义完全对应的同义词,不要以为在不同的语言中总能找到对应词来表示同一事物。
一般而言英语词和汉语词的语义差别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一种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语言里没有对应词。
2.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
3.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而在另一语言里则有多种表达方式,即在另一种语言里,这种事物或概念有更细微的区别。
4.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可能很大。
(一) 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没有对应词的例子
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一个年轻翻泽对几个加拿大人说 three fu和 three nine。听的人当然莫名其妙。他只要说 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可以了。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简直象芝麻酱煮饺子。”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难怪他显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 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塞得象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这种比喻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过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紧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是不多的。
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说明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没有。
例如,汉语中“干部”这个词译成英语时往往用cadre。但是英语中的 cadre与汉语中的“干部”不同。而且 cadre不是常用词,许多讲英语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即使认识它的人,在说到它时,发音也不一样——有三四种读法。因此有人建议用official(官员;行政人员;高级职员人functionary(机关工作人员;官员),administrator(行政官员)等代替cadre,但这些词没有一个与汉语中的“干部”完全相同
6.中英饮食文化差异的提纲中英文化生活差异 语言和通讯 英国不同地区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口音。
某些口音可能很重,让在家乡听惯了标准英语的中国学生难以听懂。一些学生可能会觉得在电话上交流比当面交谈更难。
达到有效交流的办法是:有疑问的时候,不要害怕打断对方并提问。必要的时候询问拼写,尤其是人名和地名。
人们在日常对话中可能会用俗语。中国学生对这些俗语不熟悉,甚至不明白。
例如, "Loo"指厕所(WC),"Tube"指地铁(metro),"Tea"在某些情况下指正餐。人们说"flat"而不是"apartment"。
"To let"的意思是"供出租"。在非正式的场合,常用"Cheers"代替"Thank you"。
当人们说 "lovely"、"brilliant"、"magnificent"的时候,他们的意思是"yes"。 英国人很有幽默感。
他们在讽刺的时候,可能看起来很严肃。在严肃的谈话中经常穿插一些轻松的笑话。
谈正事或工作的时候,要直接切入主题。拐弯抹角会被视为浪费时间。
英国人说"no" 的时候,他们要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并非要开始与你讨价还价。 社会风俗与礼仪 ※ 一般风俗 跟你的家乡相比,车辆在马路的左边行驶。
驾车者会给行人让路,但并不总是这样。为了你的安全,过马路时还是要左右看。
大部分人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在火车站或地铁站、公共汽车站、银行、邮局等地方等待服务时要排队。
在自动提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离。 在自动扶梯上,靠右站好让别人通过。
提出请求时要说"please",接受了帮助或服务后要说"thank you",无论事情多么微不足道。 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
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避免在晚上10点后打电话到别人家。
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 使用主人家的电话前要征得许可,并且要商量怎样付电话费。
在室内吸烟可能不被主人接受。如果你确实想吸烟,先询问主人会被视为礼貌的行为。
在中国的宴会上,客人在最后一道菜吃完后会迅速离开。而在英国文化中,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
聚会因此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被邀请去主人家吃饭,一吃完就离开是非常不礼貌的。
※ 餐桌礼仪 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碟子里的所有事物是礼貌的行为。剩下食物可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
把叉放在盘子上,把刀放在它旁边表明你已经吃完了。如果你还在吃,就把刀和叉分开放在碟子上。
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但要同时说话和吃东西是很难的。
而在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哪怕是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诀窍是: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只往嘴里放少量食物。
如果你必须张大嘴,用一只手遮住它。 饮食和生活习惯 ※ 食物 人们不吃动物的所有部分,如头、足和某些器官。
他们如果看到中国人食用每一部分,可能会感到震惊。 在英国人的食物中马铃薯替代米饭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
如果不习惯用餐时吃马铃薯,不要不好意思要米饭。 去哪里找中国食物?除了中国餐馆,在伦敦市中心的中国城有一些中国超市。
Greenwich和Croydon也有。在这些市场内有大部分中国商品。
在大型西式超市中也有东方的食物和配料出售。学生可以在Sainsbury和Tesco找到干面条、豆腐、酱油、春卷、中国的香料和调料等。
※ 习惯和爱好 卫生的标准似乎不同。人们不喜欢化学品,却不把碟子上的洗洁精冲干净就用它。
"Do It Yourself"(D.I.Y.自己动手)和园艺是许多英国人的爱好,因为在英国人工非常昂贵。如果主人在自己的花园上化了很多工夫,他们很可能会为它感到骄傲。
因此,恭维他们的花园是进行进一步谈话的很好的开始。 在英国餐馆里给小费是很普遍的,因为账单里不包括服务费,通常在餐厅要按账单的10%左右支付。
在英国的自助快餐店中,顾客应当自己收拾吃剩的东西,不能像在中国一样把残羹剩饭留在餐桌。中国人在买东西时都习惯讨价还价,而“砍价”在英国的商店和市场中却并不常见,即使是在地摊上。
因为英国地摊上的东西价格已经很便宜,一般摊主都不会同意再降价。 医疗制度 英国的医疗制度不同。
计划在英国逗留超过6个月的人有权享受国民医疗保健服务。他们可凭此得到免费医疗。
人们通常在一名全科医生(GP)处登记。在第一次见全科医生前需要预约。
如果全科医生的知识不足以处理病情,病人会被转介到医院里的专科医生处。否则,病人会由全科医生治疗,并且凭全科医生的处方在当地药店购买药品。
不论药品的实际价值,药店仅为每张处方收取5.99英镑。购买某些药品必须有全科医生的处方,但你也可以直接从药店的柜台购买许多类型的药品。
药剂师会为小病提供免费建议。若有紧急情况,病人可以直接去医院。
尽管在英国可以找到中药,最好还是出发的时候从家乡带一些。 交友 中国学生对英国人的印象可能是礼貌却冷淡。
通常,英国人不喜欢过于亲热,觉得这样肤浅而且不真诚。太多的热情和关注会让他们感到奇怪和不自在。
所以和他们建立友谊确实要花些时间。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
个人问题,或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除非对方是很好的朋友。 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
7.论中西文化差异的论文提纲一、文字上:①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仍在现代生活中使用着的文字; ②能横着排也能竖着排的文字; ③“美”的文字; 二、文艺上:中国——诗、浪漫、直觉 西方——戏、现实、推理 三、思维方式上:中国——形象:含蓄、内向(如庄周梦蝶的故事——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 西方——逻辑:直爽、外向(如注重推理,西方的因果关系注重理性,中国的因果关 系注重情感。
) 四、地理环境:中国——内陆国家 西方——海洋国家 (参阅《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五、经济基础:中国——农业社会→专制(封建时代很漫长)—— 家长制 喜静(户口制度严密——就是要限制人口流动) (当然,现在农民也开始在农闲时候四处流浪。 ) 重整体利益 保守 。
8.求语言文化差异的论文提纲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
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
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
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
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谚语中折射的中英文化差异提纲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谚语中折射的中英文化差异提纲》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