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包括谚语吗

1.歇后语和谚语有哪些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例如: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蝎鳓虎子掀门帘儿---露一小手儿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鼻孔里灌米汤—— 够受的

炒了的虾米—— 红人(仁)

揍鸡毛—— 壮胆(装掸)子

歇后语 (2张)

冬瓜皮做甑子—— 不争(蒸)气

豆芽炒虾米(小虾)—— 两不值(直)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老爷下轿——不(步)行

老公拍扇——凄(妻)凉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一脚踢翻煤油炉——散伙(火)

大胖小子抓周——小人得志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例如:

1.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5.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燕子外迁,地旱天干。

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3.食能以时,身必无疾。

4.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5. 伤筋动骨一百天

1.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狭路相逢勇者胜。

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7.擒贼先擒王。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女人嫁汉,穿衣吃饭。

10.王气垫,气垫王,为卖气垫到处忙。

2.谚语就是歇后语吗

不一样!

语言学角度看,都是属于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一、歇后语: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采用这种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语”。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1、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2、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揍鸡毛—— 壮胆(装掸)子

冬瓜皮做甑子—— 不争(蒸)气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豆芽炒虾米(小虾)—— 两不值(直)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二、谚语: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

学习谚语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3.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气象谚语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1.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3.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4.燕子外迁,地旱天干。

5.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农业谚语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1、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3、枣芽发,种棉花。

4、春雷响,万物长。

5、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6、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7、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卫生谚语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1.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3.食能以时,身必无疾。

4.伤筋动骨一百天

5.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社会谚语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1.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5.狭路相逢勇者胜。

6.女人嫁汉,穿衣吃饭。

7.擒贼先擒王。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满意望采纳,山间牛。

3.什么是谚语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

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

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

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

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

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

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

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

例如: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

(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

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

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

如: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

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

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

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

如: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

4.歇后语,和谚语是一样的吗

1、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2、谚语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谚,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不胜枚举。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词汇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

谚语包括歇后语,歇后语是谚语的一部分。

5.歇后语、谚语、俗语三者有何区别

歇后语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言,而且分为上部分和下部分。

谚语一般是比较简练的话语,比较通俗易懂。

俗语是人们用相关的历史或者典故而形成的比较简短的话语。大多汉语词典里都有出处。

1.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二)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歇后语和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 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1)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2.谚语是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3.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如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意失荆州 大丈夫能屈能伸 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6.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有什么区别

【区别】:

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相关知识】:

1、谚语是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2、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3、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以上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的来源有五个方面:

(一)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

(二)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和狐假虎威;

(三)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和破釜沉舟;

(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和青出于蓝;

(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和火中取栗。

4、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

(二)谐音的歇后语,他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

7.歇后语和谚语有哪些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

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

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例如: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蝎鳓虎子掀门帘儿---露一小手儿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

例如: 鼻孔里灌米汤—— 够受的 炒了的虾米—— 红人(仁) 揍鸡毛—— 壮胆(装掸)子 歇后语 (2张) 冬瓜皮做甑子—— 不争(蒸)气 豆芽炒虾米(小虾)—— 两不值(直)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老爷下轿——不(步)行 老公拍扇——凄(妻)凉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一脚踢翻煤油炉——散伙(火) 大胖小子抓周——小人得志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

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例如: 1.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5.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燕子外迁,地旱天干。 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3.食能以时,身必无疾。

4.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5. 伤筋动骨一百天 1.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狭路相逢勇者胜。 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7.擒贼先擒王。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女人嫁汉,穿衣吃饭。 10.王气垫,气垫王,为卖气垫到处忙。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歇后语包括谚语吗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歇后语包括谚语吗》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

歇后语包括谚语吗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Word文档

带你看艺考
艺考信息时光机

常州大学2022年艺术类(表演)专业招生简章

常州大学2022年艺术类(表演)专业招生简章
常州大学
艺术类招生简章 常州大学 2022/1/5

常州大学2022年艺术类(表演)专业招生考试工作方案

常州大学2022年艺术类(表演)专业招生考试工作方案
常州大学
艺术类招生简章 常州大学 2022/1/5

常州大学2022年艺术类(表演)专业校考线上考试APP操作说明

常州大学2022年艺术类(表演)专业校考线上考试APP操作说明
常州大学
艺术类招生简章 常州大学 2022/1/5

常州大学2022年艺术类(表演)专业校考考试须知

常州大学2022年艺术类(表演)专业校考考试须知
常州大学
艺术类招生简章 常州大学 2022/1/5

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年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简章

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年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简章
哈尔滨师范大学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信息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2/1/5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2022年招生简章

官宣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2022年招生简章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招生办
艺术类招生简章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招生办 2022/1/5

江苏师范大学2022年书法学专业(校考)招生简章

江苏师范大学2022年书法学专业(校考)招生简章
江苏师范大学
艺术类招生简章 江苏师范大学 2022/1/5

江苏师范大学2022年舞蹈编导(师范)专业(校考)招生简章

江苏师范大学2022年舞蹈编导(师范)专业(校考)招生简章
江苏师范大学
艺术类招生简章 江苏师范大学 2022/1/5

江苏师范大学2022年书法学专业校考考生应试须知

江苏师范大学2022年书法学专业校考考生应试须知
江苏师范大学
艺术类招生简章 江苏师范大学 2022/1/5

湖北美术学院2022年湖北省绘画设计类校考报名公告

各位考生:欢迎报考湖北美术学院!现将我校2022年普通本科招生专业考试(简称“校考”)湖北省绘画设计类报名事宜公告如下:一、考试安排考生省份类型现场考试时间报名时间考点(地址)湖北省绘画设计类2022年1月15日至16日1.网上报名:2022年1月4日上午10:00开始---1月6日下午17:00截止;2.初选资格查询:2022年1月8日以后;3.网上缴费:2022年1月9日上午10:00开始---1月11日下午17:00截止(备注:准考证下载打印时间:2022年1...
湖北美术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湖北美术学院 2022/1/5

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哈尔滨师范大学
艺术类招生简章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2/1/5

关于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年在黑龙江省艺术类专业校考的通知

关于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年在黑龙江省艺术类专业校考的通知
哈尔滨师范大学
艺术类招生简章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2/1/5

中国传媒大学2022年艺术类本科招生初试合格分数线

中国传媒大学2022年艺术类本科招生初试合格分数线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类专业分数线 中国传媒大学 2022/1/5

内蒙古2022音乐联考成绩查询开通时间:2021年12月30日

内蒙古2022音乐联考成绩查询开通时间:2021年12月30日,2022内蒙古音乐联考成绩查询已于2021年12月30日开通。
2022内蒙古音乐联考查分开通时间
内蒙古音乐统考成绩查询时间 2022内蒙古音乐联考查分开通时间 2022/1/5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2022年外语类保送生招生简章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2022年外语类保送生招生简章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2022年外语类保送生招生简章
保送生招生信息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2022年外语类保送生招生简章 2022/1/5

西南财经大学2022年保送生招生简章

西南财经大学2022年保送生招生简章
西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2022年保送生招生简章
保送生招生信息 西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2022年保送生招生简章 2022/1/5

中山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中山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中山大学,中山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信息 中山大学,中山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2022/1/5

西南财经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西南财经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西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信息 西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2022/1/5

天津外国语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天津外国语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信息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2022/1/5

江汉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江汉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江汉大学,江汉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信息 江汉大学,江汉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2022/1/5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

艺考热搜

艺考数据
艺考资源站

  • 艺考分数线
  • 艺考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