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农民谚语

高中知识
2022/1/6
1.“九九歌”谚语是什么
”九九歌“谚语:
未从数九先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九九”指冬至或夏至后的八十一天,一个叫“冬九九”,一个叫“夏九九”。民间一般指冬九九,每九天为一个“九”,按次称为头九、二九、三九直至“九九”,即所谓“数九寒天”。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2.立冬民间数九谚语指一九二九冰上走,三九四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天文专家介绍说,“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我国民间一般将冬至叫作“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隔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冬九九”是相对于“夏九九”来说,是人们从冬至日开始向后数九九八十一天;越冬时根据各地地方特色所编创的反应这八十一天里气温及气象变化的简单易背的歌词。
在冬至时期,虽然白天最短,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尚未达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日趋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却很缓慢,从冬至到“三九”这一时期,平均每天只增长约一分钟。
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在“三九”时节,也就是阳历的一月中、下旬,才达到最大值。
由于空气的温度主要受地温影响,这就导致了“三九”时节气温最低。另外,“三九”前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冷气团也发展到极为强盛的阶段,强冷空气的频频入侵也是造成气温低的原因之一。
3.请问冬天一九到九九,民间谚语怎么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归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扩展资料
数九的原因
1、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2、每个九天中天气的冷暖变化不同,人们凭着长期的经验进行了形象记录和概括,编成谣谚,流传于民间口头,称作“九九歌”。
九九歌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反映和天气征兆的经验总结,具有相当大的科学性,至今仍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安排起着指导作用,所以一直盛行不衰,广泛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九
4.“数九寒天”的“九”有几个九“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的次日开始。
“数九”的习俗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这些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就我国多数地区而言,二九过完时,天气并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四九完时,差不多是“大寒”节气了,所以说“三九四九,冻死母狗”。五九以后,大地渐渐回春,天气由冷渐暖,故“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惊垫”节气,所以“九九闻雷,响声持久”。
明代出现了 “画九”的习俗。所谓的画,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此外,清代还有“九九消寒诗图”,图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内容从远古时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大清坐金銮”,称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历史“大事记”。
继“画九”后,清代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写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浓的,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当然是繁体),先双钩成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类似书法练习中的“描红”)。用粗毛笔着黑色,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所以,一行“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
5.写数九寒天的句子透过纤细红柳的枝头,送来豁亮的光,点燃了残存的灰色的夜。
薄雾开始消散,蛰伏一夜的白皑皑的山丘悄悄的露出了头,没有鸡鸣狗叫,随着空旷公路上晨练人的出现,
一切便开始了。
东方照来的日光,拂去刮鼻子刮脸的寒气,,
苏醒了麻木的神经,仿佛一股热入胸怀,驱散凉意,真的冉怡温暖。
刚刚还过着素纱的天空,仿若洞察了这一些,
老天爷舒心的露出蓝的如洗的颜色,白的大地,素色的街市,只是,这寒,这冷,还留在这北方独有的干燥的空气中。
6.关于”数九“的民间谚语1.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2.春打六九头
3.冬至数头九
北方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南方数九歌: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
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
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
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
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
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数九歌:
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
三九尖嘴九,滴水变成冻琉琉;
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结队走;
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
六九解冻九,渐渐舒开两只手;
屈指数七九,脱下棉衣把路走;
时节交八九,家家户户犁耙修;
张口说九九,牛鞭遍野响不休;
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7.三九四九冰上走谚语是什么意思三九四九冰上走的意思是:等到了第三、第四个九天,天气就到了最冷的时候,连河水都冻住了,河面上结冰,可以在上面行走了。
冬至后即开始“数九”,俗称“交九”,意味进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所谓“数九”,是指从“冬至”当天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从古至今,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冬至非常重视。商周和秦代,将“冬至”作为一年的岁首。汉代之后,确立冬至为“冬节”,官府有一套隆重的祝贺仪式,叫“贺冬”。
扩展资料:
从冬至逢壬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天文专家介绍说,“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节气。
它从冬至逢壬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中国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
当时中国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当时围着家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
8.有关数九的谚语"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三九"天为什么最冷呢?这要从当时地面吸收和散发热量的多少来看,冬季这时候虽然白昼短,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此时地面散发的热量还多于吸收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还要继续低下去,当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几乎等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气温才达到最冷。到"三九"以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又将多于地面散失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着逐渐回升。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冬至后的"三九"前后。
何时入九?九九歌谣
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
人说“冷在九、热在伏”,数九虽冷,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冷也冷得不一样:
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 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噼噼响声);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晚上寒冷象白鹤一样卷曲着身体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最冷的是三九、四九,在吉林:三九四九冻死狗,在江苏则是“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游”,可见气温相差很大。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数九寒天农民谚语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数九寒天农民谚语》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