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技巧谚语

高中知识
2022/1/6
1.求关于说话及言语技巧的成语、俗语
一、借势归谬驳敌论 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员禁止男女同学在公共浴场同泳,闹得满城风雨。
为了批驳这种做法,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妨。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
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清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
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鲁迅说着,站起身来,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的样子。听的人笑得前仰后合。
这里,鲁迅没有直接驳斥国民党地方官的观点,而是以借势取力的方法将他的话予以归谬——你既然禁止男女同学同泳,那么就让大家都戴上防毒面具吧!这样一来,国民党地方官所持观点的荒谬性,就像被放大境放大了一样,听众自然明白了国民党地方官所持观点的荒谬和不合理。 二、假装糊涂巧讽刺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作家聂绀弩居住在桂林。
一次,聂绀弩与友人求饮于餐馆。服务员端来白斩全鸡,却是骨多于肉。
聂绀弩问道:“这是两只鸡,对吗?” 服务员回答道:“不,只有一只。” 聂绀弩正色道:“一只鸡,哪有这么多骨头?” 服务员一听,顿时面生愧色。
明知是一只鸡的聂绀弩,故意装糊涂说是两只鸡——他用这种办法诱导服务员说出了“只有一只(鸡)”的话。而后,聂绀弩根据服务员的这句话,自然而然地说出“一只鸡,哪有这么多骨头”的话。
这种假装糊涂的谈话方法,具有曲折讽刺的表达效果,服务员听后自然面生愧色。 三、使用类比抨恶习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女作家铁凝,在河北省沧州文学事业发展研讨会上,曾有一段妙语:“我有一次出差,看到某地乡村公路旁有一家小饭铺,里面有两个老头儿坐在小板凳上吃凉皮儿。
然而小饭铺破旧的门框上,却悬挂着一个醒目而响亮的招牌——‘希尔顿大酒店’……‘希尔顿大酒店’这种现象,在当前的文学界时有所见。这是一个特别害怕别人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现在好多搞文学艺术的人,也都特别害怕被人说成是‘匠’,而不是‘家’,所以就有意制造‘希尔顿大酒店’这种现象。”
小饭铺和“希尔顿大酒店”之间的反差是巨大的,也是容易为人们所感知和领悟的。因此铁凝就以小饭铺挂着“希尔顿大酒店”的招牌来类比和抨击那些没啥文学造诣的文学创作者刻意炒作,有意往自己脸上贴金、贴“家”的恶习。
她的类比,生动形象,有助于听众了解和认识一些文学创作者重名轻实、名实严重不符这一现象。 四、口出奇语免加罪 1996年夏天,当时在太原的赵树理被揪到烈日下批斗。
造反派问道:“赵树理,你是哪一类干部?”想到当时的干部分成好的、比较好的、犯过错误可以改好的和死不改悔的四类,赵树理就微微一笑说道:“说我是一二类干部吧,我不敢往里挤;说我是个三类干部吧,你们又不承认。实在不行的话,就算我是个三类半吧。”
这个“三类半”一出口,立即把那些陪斗“黑帮”们逗乐了,可他们不敢出声,只好捂住嘴把腰弯得更低一些;而那些造反派听后,则目瞪口呆。 赵树理当时面临的是“四难选择”:如果说自己是一二类干部,势必会被造反派说成是“妄图混进无产阶级干部队伍”,从而招致更重的罪名;如果说自己的是三类干部,又不会被造反派所承认;而若承认自己是“死不改悔”的四类干部,显然又会给造反派以口实,从而使造反派对自己的批斗升级。
在这种情况下,赵树理就智出奇语,将自己说成是“三类半干部”(意为“犯了错误‘有可能’改好的干部”)。他的这一话语,让蓄意给他加罪的造反派没有了可乘之机,可谓是机智而恰切。
五、智设圈套胆真相 一次,欧洲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烤了一个马铃薯。马铃薯烤熟后,他因事离开了房间。
可是,等他回来时,那个马铃薯不见了。有个佣人曾经在饭厅里走过,拉封丹估计十有八九是他偷吃的。
于是,他叫喊起来:“啊!我的上帝,谁吃了我放在壁炉上的那个马铃薯?” “不是我。”那个佣人回答说。
“那再好也没有了。”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我在马铃薯上放了一点砒霜,是为了毒死老鼠的!” “啊,砒霜……我的上帝——我中毒了!” “放心吧,孩子,马铃薯上并未放砒霜——这是我施的小计,为的是想知道事情的真相。”
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拉封丹如果采用惯常的问话方式,是很难让佣人承认偷吃行为的。于是,拉封丹就根据佣人怕被毒死的心理,机智地设了一个圈套,以一句“放毒”的假话,诱使佣人承认了偷吃的行为。
与那种直言追问的方式相比,这种谈话方式显然要机智得多,也省事得多。 六、巧抛山芋答难题 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彬矶召开的中美作家会议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中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5斤重的鸡放进一个只能装1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方法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微笑道,“您显然是凭嘴一说就把鸡放进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拿出来。”金斯伯格赞美道:。
2.形容说话技巧的词语有哪些有:巧舌如簧,口若悬河,花言巧语,出口成章、一气呵成、一鸣惊人
1. 巧舌如簧[ qiǎo shé rú huáng ]
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出处:唐·刘兼《诫是非》:“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三人告母虽投杼;百犬闻风只吠声。”
2. 口若悬河[ kǒu ruò xuán hé ]
若:好像;悬河:激流倾泻。 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辩,说起来没个完。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3. 花言巧语[ huā yán qiǎo yǔ ]
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出处:《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朱熹注:“巧言即今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便是。”
4. 出口成章[ chū kǒu chéng zhāng ]
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出处:《诗经·小雅·都人士》:“出言有章。”
5. 一气呵成[ yī qì hē chéng ]
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出处:明·胡应麟《诗薮》:“若‘风急天高’(杜甫《登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6. 一鸣惊人[ yī míng jīng rén ]
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关于说话能力的名言1、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名人名言》梁元帝
2、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词适当比恭维好。---《人生格言》 培根
3、真懂的人不需大声叫。---《人生格言》 达.芬奇
4、情感本身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可以帮助解决情感表达的问题。----《情感教育心理学》 卢家楣
5、管教孩子是必可少的,但管教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费氏教育法”的创立者
6、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他们必须得爱的时候。--《人生格言》 赫尔巴特
7、人有两耳双目,只有一舌,因此应多听多看少说。---《人生格言》 苏格拉底
8、言语是心灵的图画。---《人生格言》
9、凡你不愿写下来并且签字负责的事,就不要说。---《人生格言》
10、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托尔斯泰
11、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名人名言》梁元帝
12、教学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是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罗伯特.特拉佛斯
13、一点要注意:不可让孩子说懦夫们常用的词汇,如“我不敢”。常说这句孩子决不会成为有出息的人。为此,父母给孩子讲述伟大人物的故事。--蒙台梭利
14、劝导孩子多想想如何去取得成功,而不要为成功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坎坷过多地担忧。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位成功者。--《哈佛才子》
15、朗读课文也应饱含激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进行形象而逼真地描绘,辅助轻重缓急的语调,把课文中的论述故事、人物形象读好,读活读出滋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求知欲望。---《教师实用语言艺术》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说话的技巧谚语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说话的技巧谚语》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