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历代习俗(3)

元宵节
2012/1/11
清代元宵张灯减为五夜,但热闹的气氛并不为之冲淡。紫禁城内在清宫设鳌山灯,总要预先在前一年的秋天就收养蟋蟀,点灯后放入灯中。一面赏灯一面听虫声,颇具巧思。而满族又从北方引进了冰灯,成了元宵节的另一特色。冰灯是北方特有的民间艺术,分为冷冻及冰雕两种方式。冷冻制法是将水倒入模具,送到室外冻成一定厚度即可。冰雕则适用于大型的冰灯。先将冰块砌成想要的形状,再用斧、锯、铲等工具精细雕琢成各种花鸟动物、建筑的式样,晶莹剔透,玲珑可爱。动物的灯戏则有花炮、烟火、龙灯。从各种花炮烟火的名称看来,清朝的花炮制作已有繁复的花样,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等众多花样,把夜空点缀得灿烂无比。蜿蜒的龙灯也是南北皆有的元宵节物。舞龙灯,照例得用两条龙。每条龙由九个人负责舞动,再加上一人操纵龙珠,演出双龙抢珠。只见两条龙偃仰翻转,观众的情绪也随之翻腾不已。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元宵节的历代习俗》相关的文章。元宵节食俗: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
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元宵节的历代习俗》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