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重大事件及历史意义(2)

一二九演讲稿
2012/12/5
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9 北京
内容:1.制定《宪法》;2.选举毛泽东为主席,任命周恩来为总理。
10.中共八大 1956. 北京
内容:1.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变化(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2.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裹进快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表明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3.大会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
意义: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底 北京
内容:1.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认真讨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4.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
1.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
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合理性。
⑵.因为:
①.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③.但是,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一是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二是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局面逐步形成;
⑶.可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至于“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只是客观后果,而且中国是付出惨重代价的。
2.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先后向列强开放了10多处通商口岸。针对这种现象,一种观点认为:大量的口岸开放,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主要的,但也有积极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积极影响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影响。请按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观点,并阐述理由。
消极方面:
⑴.通商口岸的开放,是中国战败的产物,反映列强的侵略要求;
⑵.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和鸦片,使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化;
⑶.列强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成为列强侵华的据点;
⑷.口岸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据点,中国原料被掠夺出口,大批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破产;
积极方面:
⑴.通商口岸是中国与世界发展潮流的结合点,便利西方思想文化科技的进入,从而有利于中国了解世界;
⑵.外商在通商口岸开办企业、进行早期资本输出等,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也诱发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便利了中国学习外国长处和引进技术;
⑷.对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产生了影响
3《资政新篇》当时是否具有实现的社会基础?
不具备。因为:
⑴.当时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条件: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领导者洪秀全是农民阶级,他要建立的制度最终还是封建制度,在洪秀全领导下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
当时封建势力强大,决不允许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是要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决不允许中国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⑵.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当时的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自然经济刚刚开始解体,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⑶.不具备阶级基础:当时中国还没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
⑷.虽然社会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但没有也不可能出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社会潮流;
4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经济内容方面有何异同,实践结果有何不同,导致各自结果不同的原因何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有何联系与区别?
⑴.经济内容方面的异同:
①.前者主张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圣库制度,着重点放在土地制度的变革及生活资料的分配制度上;后者则主张学习西方经济制度,发展工商业,奖励科技发明,着重点放在工商业的发展上;
②.两者都立足于否定旧的封建剥削制度,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要求;
⑵.实践结果:
前者平分土地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后者得到洪秀全的个人赏识,但最终无法实行;
原因:
前者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背离农民小生产者的本性,落后于时代潮流,加上处于残酷的战争环境,因而无法成功;后者虽然合乎历史发展潮流,有进步意识,但不能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因而不能为广大农民所接受,从而也无法实施;
(3).联系:
①.后者继承了前者反封建的一面,弥补了前者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
②.两者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在本质上是相互矛盾的;
(4).区别:
①.产生背景不同:分别在盛衰两个不同时期;
②.经济主张不同:前者在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空想;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相违背的;后者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③.群众基础不同:前者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后者与农民的要求不相符合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④.作用不同:前者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后者未能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