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一分钟有多长(2)

幼儿园教案
2011/11/15
c.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结论: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d.我刚才发现穿珠子小组的小朋友虽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三、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1.前些日子,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所。花费的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怎样呢? 2.幼儿说说自己花费的时间。 3.谁花的时间最长?谁花的时间最短? 4.为什么大家都做了四件事,但花费的时间会相差那么大呢? 5.做同样的事情时间花得多结果会怎样?时间花得少结果又会怎样? 6小学生每天要自己安排时间,比如安排课间十分钟。谁知道课间十分钟要完成哪些事情?如果你拖拖拉拉结果会怎样?如果你抓紧时间结果又会怎样?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幼小衔接:一分钟有多长》相关的文章。延伸活动: 在区角投放操作材料,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操作,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评析/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吴月萍 幼小衔接教育非常重要。在这两个活动中.陈老师认真分析了幼儿从“小朋友”到“小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的问题.依据“我要上小学”的主题目标.充分考虑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培养的需要.力图在这一重要的过渡期给予幼儿一些必要的支持。 立足问题,遵循需要 幼儿园有序而宽松的生活节奏.使幼儿对时间意义的理解和时间长短的体验较少;幼儿园、小学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和要求.使幼儿面临着种种入学适应问题的考验。陈老师在“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背景下.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整理书包”等系列活动,以帮助幼儿熟悉小学生活.萌发对当小学生的向往之情。 重视认知.整合实施 “认识时钟.逐步建立时间概念”是上学之所需,“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学看课程表,(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并尝试整理书包”是入学之所急。陈老师顺应情景需要.导入了对“时间”的感知.运用问题引导.展开了对“课程表”的认识,通过两次操作让幼儿经历了“书包整理”中的问题。体现了在主题背景下整合幼儿各种经验、丰富体验、积累新知的思想。 设计严谨.层层推进 时间的长短必须通过比较来感受.书包整理应该亲历而为.形式化的比较和操作往往不能使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陈老师在设计时力求逻辑严密、环节相扣、步步推进。例如,为使幼儿懂得“在拥有同等时间的情况下.抓紧时间者完成的任务就多”,陈老师安排了如下环节:一分钟能做些什幺事的资料分享—+一分钟做事的操作体验—,一分钟可做不同事的交流了解一一分钟所做相同事的数量比较,等等,使幼儿初步理解了影响单位时间办事效率有多种因素(是否抓紧时间、动作快慢等).从而引发幼儿思考“如何安排课间十分钟”等问题,帮助他们克服过渡期中的时间运用障碍。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幼小衔接:一分钟有多长》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