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中家长学校校本培训材料(15)

事迹材料
2010/12/27
2011年初中家长学校校本培训材料
看这么一个镜头:有一天,女儿在该回家的时候还没有回家。家长开始想:这孩子,又贪玩了。继而是愤怒:都什么时候了,人影子都不见!不等她,我们先吃饭!心里想:她回来非得“好好教育”她一顿不可!晚饭后7点、8点,家长越来越焦虑:这孩子不会出什么事吧?越想越害怕,开始一个一个打电话询问女儿的同学。正在此时,门玲响了,母亲迫不及待地去开门,(接下来会怎么样?大家想一下),这位母亲是怎么做的呢?劈头一阵责骂:“你死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差一点没去报案......”女儿试图解释,但母亲此刻哪里容得下倾听女儿的解释?劈脸又是一个巴掌,打得女儿捂着脸跑进自己的房间去呜呜地哭起来。这位家长用“责骂和巴掌”传达了自己对女儿的那一份刻骨铭心的关爱。
做父母的,原本出于“爱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这种不当的方式所遮掩。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往往被湮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时声称“我是为你好”,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孩子怎么看自己。有一位父亲因一个偶尔的机会,得知自己的儿子对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惊:此前他从来都没有想过儿子对自己怎么看,只一味地认为自己非常爱儿子。从此,他改变了管教儿子的方法。他不想让儿子像自己一样,直到长大成人,直到父亲临终才体会到父亲一直是爱自己的。不过,许多家长相信孩子在事后,或长大了会知道父母当时、当年是“为了自己好”。事情结果纵然如此,可是我们的管教如果建立在孩子当时的“对立情绪”上,又如何能“真正生效”?我们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对他的关心和疼爱呢?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过于严厉、缺乏温情的养育方式与过分保护、过分干涉一样,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为家长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家长可以这样对晚归的孩子说:你回来得太晚了,我们都非常为你担心,我已经拨了十几个电话,还差一点要打110报案了!
“担心”是家长真正的感觉,“愤怒”则是由“担心”而产生的。直接地、坦诚地把自己的“担心感觉”告诉孩子,不管她是由于正当的原因还是不正当的原因晚归,听到这样的话,多半都会感受到父母的深切关心,并且产生内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沟通为基础,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