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全国先进历史文化事迹材料(2)

申报材料
2012/5/3
3、打造共建共享的文化资源平台
我县从XX年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以来,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逐步推广”的方针,坚持社会效益和公益性原则,较好地解决了**文化贫乏的难题,促进了农村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步伐。XX年,我县投资306.4万元(包括省财政补助6.4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其中县支中心投入35.4万元,建成资源共享机房、电子阅览室,安装计算机30台、服务器4台,并配备了投影仪、幕布、音响、扫描仪、打印机等信息共享设备。同年7月,在全县11个乡镇25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基层服务站点,并全部实现卫星接收,有的村已接入互联网,建成了覆盖全县的基层工作站点。与此同时,我县还在县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了图书阅览室、少儿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琴房、练声房、排练室、舞蹈室、演艺厅等多个文化活动场所,并免费对外开放,实现与群众的共建共享。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申报全国先进历史文化事迹材料》相关的文章。
二、以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在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上作文章,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异彩纷呈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路子,本着“文化搭台、群众唱戏、市场运作”的办法,逐步由过去的政府办文化转为政府、集体、个人和社会办文化,形成了以县城文化带动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同步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1、依托各类协会组织,积极开展日常群众文化活动
我县现有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曲艺家协会、广播电视艺术协会、工艺美术协会、朗诵家协会等众多文艺协会组织。依托这些协会,充分利用他们协调群众、便于组织的特点,广泛开展书画展览、文体比赛、诗歌朗诵等各种日常群众文化活动。在具体活动组织中,我县立足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特点,从彰显地域的文化个性,增强文化的动感和色彩出发,将高雅艺术和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艺术、审美寓于娱乐休闲之中。先后举办了“鼓书展演”、“交谊舞大赛”、“秧歌会”、“八音会大赛”、“青年歌手大奖赛”等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处处有看头、长年不断线的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特别是连续九届的消夏文化艺术节,共举办晚会200余场次,吸引观众50余万人次,现已成为县城群众盛夏之夜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
2、依托文化阵地平台,全力办好主题群众文化活动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县历史悠久、民俗多样,流传盛行着多种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活动。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重阳节以及各村庙会期间,我县充分利用各村的文化广场、文化舞台、文化大院等农村文化阵地,引导群众积极举办各种主题突出、别具特色的庆祝活动。届时,唱大戏、说鼓书、耍狮子(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舞龙灯,村村流光溢彩,处处锣鼓喧天,使群众尽享节日文化的盛宴。特别是依托我县最大的文化活动场所的黎都公园,精心举办一年一度的“黎都灯会”,将各种各样的传统花灯、组合电子灯、机械灯置于公园内,并以旺火点缀、彩门装饰,吸引了邻郊近乡数十万人前来观看。使“黎都灯会”、“黎都旺火”、“黎都社火”成为上党地区三个响当当的群众文化品牌。近年来,我县还成功组织了中央电视台《一年又一年》栏目在南宋乡的拍摄、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栏目在我县的演出,以及各种形式不同的大型活动15次。在各种纪念日和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中,已先后组织机关干部、企业工人、乡村农民、团员青年、中小学生大型歌咏比赛60余场,举办各类专场文艺晚会40余场,有力带动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3、依托专业文化团体,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
为进一步解决偏远山区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大力繁荣山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县依托县红专剧团、红旗剧团、说唱艺术团、电影公司等专业文艺团体,定期进行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成为群众日常文化活动的有益补充。在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本着实际实效、形式多样的原则,把“文化三下乡”活动办成了一个服务群 众、教育群众、影响群众的大舞台。特别是县电影公司的流动电影大篷,把一些农业实用型、科技普及型、知识教育型的影片送到了农村,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文化馆精心创作的专题晚会“煤矿工人是人间的太阳”在全县各煤矿演出40余场,既提高了矿工的安全意识,又增强了他们投身经济建设的豪情。近年来,我县借着市委、市政府“文化低保”工程、“文化三下乡”活动的东风,已先后送图书下乡8000余册,送戏XX余场,电影下乡800余场,下乡工作人员累计达5000余人。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申报全国先进历史文化事迹材料》相关的文章。
你现在访问的是零二七范文网 027Art.Com/fa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