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电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3)

企划文案
2011/11/9
学校一直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关键,通过多种渠道认真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方针,一方面调整引进政策,加大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培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以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学校大力促进学术交流,多次成功举办或承办高层次的国际与地区性或全国性的高层次学术会议。多位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交流学术成果。同时学校也累计选派了数百人次出访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邮电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的文章。目前,学校教职工1493人,其中专任教师81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4.25%。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教师81人,占专任教师的10.00%;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教师218人,占专任教师的26.91%;博士学位获得者9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98%;硕士学位获得者39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64%。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合计49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62%。
从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410人,占教师总数50.62%;35-45岁的218人,占教师总数26.92%;46-55岁的117人,占教师总数14.44%;56岁以上的65人,占教师总数8.02%。从专任教师的学缘结构看,外校毕业的教师611人,占教师总数的75.43%。
教师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1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333”工程第二、三层次培养人选8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5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6人,3个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
(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学校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注重加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结合,不断推进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基于学科大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到目前为止,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通过设立“自主个性化学分”、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等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骨干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建成省级精品(优秀)课程8门,省级优秀课程群2 个;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教材建设体系,18本优秀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选题。
在校本科生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成绩喜人,获奖档次和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邮学子曾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夺得全国唯一的最高奖“索尼杯”。1997年以来,学生累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20余项,其中,国际奖20项,国家奖130余项,省部级奖470余项。“十五”期间,我校应届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率年均达到20.82%;博士生就业率**,硕士生就业率**,本科生就业率90%以上。
过去的岁月已成为历史,未来的篇章要靠我们去谱写。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许多困难。比如师资队伍建设还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仍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抢抓机遇,不断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办学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育人为根本,质量是生命”的办学宗旨,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的发展思路,坚持引领和支撑信息科技进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信息科技及其他相关领域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南京邮电大学建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邮电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的文章。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学校的办学定位是:
学校目标定位:到建校80周年(2022年),把南京邮电大学建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科发展定位:以工学为主体,理、工、经、管、文、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