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1年世博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2011/7/16
一、考察目的:
为了配合中广核大厦项目,按时保质完成与企业形象相映衬,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中广核大厦室内、外现代园林新景观设计项目,规划设计部组织本次上海世博会调研,希望借此调研学习借鉴、博取众长、开拓思维,为完成目标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二、考察地点与内容:
参观上海世博会的部分主体馆、后滩公园、世博公园、上海市区景观等。
三、考察体会:
这次考察总体来说是比较累的,因为时间比较匆忙,准备也比较紧张,不过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的,能够亲身感受上海、体会世博还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下面谈谈我在这次上海之旅中的一些体会:
(一)1、首先我想说的是上海的建筑,上海的建筑可以说本来就是一大看点,无论是外观还是室内、或者是古典与现代、中式与欧式,都可以说是结合的十分完美,让人无可挑剔,总是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上海街头欧式建筑
上海城隍庙古典建筑
上海新世界的某商场
可以看出上海的悠久历史,同时也可以看到它里面的新理念、新思想,可以说是设计无处不在,创意无处不在。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2、上海的建筑是如此,景观亦同样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上海街头景观
上海街头的很多景观是别有用心的,或许你看到的不经意的或许是很不起眼的一处景观都是设计师别有用心的杰作,只有你用心去体会感受,就可以感受出里面的用心与别具一格。同样这样的很多景观对我们的设计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要吸取其中的精华变成自己的。提高我们的设计能力。
(二)说了那么多上海的街头景观,现在让我们了感受下世博,这次世博最深刻的体会是中国的人真的是太多了!好的建筑与景观总是会吸引太多人来欣赏与观看,所以人多是难免的,也是值得的。世博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都是别出心裁、每一个小细部都是别有用心的设计的,建筑的宏伟总让人感叹,景观的微妙处理又让人欣赏。
1、首先来欣赏排队排的三个多小时的德国馆
德国馆的外形
德国馆里的人文花园
德国馆里的动感隧道
德国馆的动力之源
德国馆开放状的建筑外形轻盈而飘逸,似乎在向参观者们发出真挚的邀请。穿越了一条充满典型德国都市画面的“动感隧道”后,参观者们便会踏入“和谐都市”内设计布置奇妙的体验空间。有用灯光、色彩和声响打造的“人文花园”、展示德国设计产品的“发明档案馆”和“创新工厂”、展示各种德国发明的新型材料的“材料之园”。德国馆最大的亮点是一个名为“动力之源”的展厅。在那里,参观者们可以与展厅内的巨大金属球进行互动,金属球会随着人群的动作及呐喊声做出各种回应。参观者们越踊跃、越齐心、喊的声音越大,金属球所产生的能量就越大。这个巨大的金属球就是一个城市,而让城市充满活力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团结。
2、其次是我们的目的地后滩公园,后滩公园的湿地景观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借鉴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成果,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生态净化模式,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净化。这个公园的绿地中,每天能将劣V类水净化为可以安全使用的优III类水;通过生态化设计,其实现了生态化的城市防洪和雨水管理,实现低成本维护,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低碳城市样板;设计者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环境伦理与新美学思想,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显现了场地的四层历史与文明属性:黄浦江滩的回归,农业文明的回味,工业文明的记忆和后工业生态文明的展望。它倡导生态之美、丰产与健康的作物与野草之美,生动地注解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世博会是一种大规模文明交流的新形式,是各种思想交流、交锋和交融的重要渠道,是人类新思想、新观念的集中发酵地。在这台盛会上交流碰撞的是东西方的思想、文化与观念,是整体性的人类文明交流,其规模性与直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东西方部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价值观以及对各自核心利益的理解都截然不同,举办世博会就是为了搭建起东西交流沟通的桥梁,让西方更好了解中国、了解东方,让中国和东方更好了解西方、走向世界。考察上海世博会,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祖国的显著发展成就和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几天的上海考查,时间还是比较匆忙的,回来的时候总是觉得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去,没有看,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去学习,去感受。在上海,你会发现上海有很多景观是中国的古典园林与现代新概念的园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却不会让人觉得不协调,相容的几乎成为一体、如此完美,让人不禁惊叹设计师的杰作。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这次考察我们不仅仅是开阔了视野,增加了阅历,还学习到了很多,其中的很多景观也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希望还有更多的机会去考察,亲身去感受与体验其中的美,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
欢迎浏览更多零二七范文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