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贸易摩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

开题报告
2012/2/16
C.P.Chandrasekhar和 Jayati Ghosh (2003年)通过分析乌拉圭回合和多哈回合中主要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对待绿色贸易壁垒的不同态度,得出结论:“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危险不是来自外部的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运动,而其重要的敌人在于内部”,也就是说国家间所采取的绿色贸易壁垒会阻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撰写了关于贸易摩擦的书籍和文章如:具有代表性的有李志军的《怎样打造“技术壁垒”的矛与盾》和陈志田、叶柏林于2002出版的《贸易技术壁垒与商品进出口》,以及张海东于2004年出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中国对外贸易》。这些著作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相关法规、制度和主要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都做了具体的阐述,对中国的应对措施做了大量的分析。而未能与企业实际结合起来
目前国内对于纺织业贸易壁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保护,技术壁垒等热点问题上,而且根据所读文献来看中国对绿色壁垒的研究较晚,基本都是在1995年以后。目前,我国学者已就绿色壁垒的定义、特点、作用、形成原因、应对措施等做了较多的研究,如张宝珍(1995)、王金南等(2002)、薛淑云(2003)等。有关纺织品服装行业的绿色壁垒的研究也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刘绍坚(2001)、庄谨(2002)、郭秀君(2003)、廖宁(2004)、王仲辉(2005)、等。
当前,绿色贸易壁垒己经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新兴贸易壁垒之一,鉴于绿色(欢迎访问零二七范文网/fANwen/lwzxx,范文大全)壁垒在当前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国内很多学者对绿色壁垒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苗建军(2003)提出了广义绿色壁垒的概念。梁咏(2003)定义了狭义的绿色贸易壁垒.焦志云(2004)则从实施绿色壁垒的动机来分析,认为绿色壁垒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俞海山(1997)从绿色壁垒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实施结果的歧视性五个方面论述了绿色壁垒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