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稿(3)

计划书
2012/9/5
4.盲目乐观造成心理受挫
高考的胜利和对大学的知之甚少,使一些同学盲目乐观;又由于思想准备不足,一旦遇到不如意,就感到遭受了很大的挫折和打击。有些同学因此一蹶不振,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感到前途无望,心灰意冷。
有一个学生曾对我说自己是一个自卑的人,我问他何以见得?他说:“我做什么事都对自己没信心,总是和别人比,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出色。”我说:“这哪是自卑呀?这是自信过头了!”“为什么这样说呀!”我给他分析说,如果一个人不是太自信,而是太自卑,他会觉得自己本来就是不如人的。那么别人考试考了一百分,他自己考了六十分,他就会非常满足了,因为他本来就不能和别人比。只有自信过头的人,才会把他的目标定得越来越高,现实中如果有暂时做不到的事,他就订一个更高的目标来证明自己,可是结果只能是越来越糟,就像一个人怎么能不上第一层楼就上第二层楼呢?可是他却被自己的自信迷住了双眼,现实中 “眼高手低”,越来越觉得:别人做什么都那么出色,心想事成,可自己做什么事都似乎有劲使不出,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没能力的人!所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我们的新环境,就像之前所提到的:我们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5.校园文化活动不同引发的矛盾心理
相当一部分新生认为学习好则一切都好,除了休息和日常饮食,其他时间都应用来学习。还有一些人认为,不管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不管什么干部都想争当,其结果将是徒劳无益、适得其反。也有些人为人处事好高骛远,不热心于参加宿舍、班级的活动,总希望能在院、系活动中展现自己,不愿意做宿舍长、班干部,一心只想当校、系学生组织的主要干部等。
这些都是错误的思想,都是不健康的心态。现在我们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因为有很多知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只有通过真实的参与才能成长。另外,活动也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所谓365行,行行都能出状元。但这并不意味着全部的校园活动都要参加,越多越好,相反地,我们主张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要适可而止。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将来服务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重要“资本”。大学生应该以“学”为本,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在这一前提下再用一定时间和精力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既要求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从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又要做到适可而止,真正“以学为主”,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在学习好的前提下再去参加一定的校园活动。
6.自控能力差引起的厌学心理
一些同学容易受到高年级同学的影响,你玩我也玩,你谈恋爱我也谈恋爱;还有一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所谓的“搞导弹的不如卖鸡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即“知识贬值”论的观点;还有一些同学认为反正我家里有钱,以后找不到工作也没关系;有些同学的家长自己就是开公司搞企业的,因此认为毕业后在父母的企业安排一个位置就可以了,觉(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得读书无用而且辛苦,产生厌学的情绪,学习动力不足。
那么,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只有明确了“我到底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上大学”等根本问题,学习动力不足才能彻底解决。“不能自立,就不能成长”。每一位大学生的成长,都要经过中小学时代在家庭生活中的依附成员,到大学生活成为半独立的成员,再到毕业后走上社会岗位,成为合格的、完全独立的社会成员,这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转化过程。西方一位学者这样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的学习。”所以请你们站起来,向社会,向生活,向历史,向未来的各个方面放眼展望,“我适应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将怎样去干?”在展望中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树立一个合适的目标,就为这努力奋斗,实现你的自我价值吧!
7.务实型学习风格带来的急于求成心理
一般来说,这类学生都想知道学习一段时间之后的效果,一旦学习的效果不如人意,就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学习动力,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事实上,学习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比如英语的学习,就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到效果的。希望能与人用英语交流,如果学习技能比较优秀的话,可能就在三个月之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过了这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又会觉得收效甚微。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但是,当自己的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效果就会逐步的显现出来。这是因为,我们的记忆是有遗忘的,而且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然后趋于平稳。比如说:第一天,我记住了10个单词,第二天我就只记住4个了,到第三天就只剩3了,但到第六天可能还是3个。这就说明了我们在学习中及时复习的重要性。以上就是我们总结的“新生心理失衡期”的一些主要心理困惑和基本的解决方法。那么我们之所以会有这些心理困惑,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平时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我们一提到健康,脑子第一反映都是生理方面的,所以我们也很注意生理上的健康,懂得很多养生之道。比如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