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走向(2)

高考作文指导
2012/3/28
给材料作文既然是给出了一种生活场景,必然一如生活本身,其中包含许许多多原点,实质都是把写作思维原点的设置权下放给考生。透过千变万化的材料,所有给材料作文实质都写着一行字:“今年高考作文不出题,同学们随便写”。命题人应该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不断改换要求。由“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全国卷2006年),改为“选择一个角度”(全国卷2007年、2008年),又改为“选准角度,明确立意”(全国卷2009年、2010年),再改为“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全国卷2011年),反复纠结。而何为“选准”,何为“选好”,又从无明示。除非要求“以材料的中心”立意,“选准”和“选好”便永远说不清楚;而如果真的要求“以材料的中心”立意,那就等同于给话题作文了,并且考生把握这中心“话题”,仰仗的是阅读能力。而且各地阅卷规定的形形色色的所谓“一等立意”“二等立意”,都很难站得住脚。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给话题时代的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全国卷)和“心灵的选择”(2001年全国卷)更切合所有新型材料的中心啊?
其实,有些给材料作文已经悄然回归为给话题作文。例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在给出的材料之后补上一句“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实际,就给定了话题。
给材料作文,初始目的是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其后发现原点星罗棋布,无穷无尽,又要收缩。前前后后,究其原因,无非是认为作文题目是一个写作范围,没有认识到作文题目是一个写作思维的原点。
我们说,高考作文还是要给定写作原点的。因此,给材料作文,可以休矣。当然,要求作为始作俑者(或曰:第一个尝螃蟹的勇士)的考试中心,在2012年就壮士断腕,实在有些强人所难。那么,像2010年全国课标卷在给出的材料之后悄然补上一个话题,也未尝不可。总之是要给出清晰的写作原点,千万别再用“选准”“选好”之类的谜语式语汇了。给出原点不是对考生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的限制,因为,原点的辐射范围是广阔的生活。
也应该是认识到了给材料作文在实践中的弊端,很多自主命题的省市始终坚持或已经回归给标题或给话题的作文命题形式。2011年,全国十七个高考作文题,给标题作文七则,给话题作文三则,已经超过了给材料作文(七则)的数量。相信,2012年会更多。
突破“作文常识观”,站在“作文思维观”的层面看,有着清晰原点的给标题和给话题作文,有着广阔的写作思维空间。
例如,2011年湖北卷给标题作文题目: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面对这个题目,“作文常识观”就要问:什么叫‘旧书’?是以出版时间判断,还是以书的新旧判断?我们说:当然都可以。再说,“旧”与“新”总是相对而言的。就今天而言,宋版元版的书无疑是旧书;可是,如果宋代元代人看,司马迁的韦编竹简才是旧书;再上溯到司马迁的时代,恐怕旧书就是龟甲牛胛了;同理,如果后推一千年,同学们现在书包里的每册教科书,都算得上是旧书。何况,生活也是一本大书。有一个词语叫“阅历”,看来,经历、历史,也可以算是旧书,也不一定非得记录成文字。人们常说“阅人无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此说来,一位睿智的老人,也不失为一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旧书。人们又说“观山如读史”,那么,一座苍茫的山峦,一道干涸的河床,一处摩崖的石刻,一段沧桑的城堞,一棵古老的大树,是不是都是“旧书”呢?
作文要求写的,实质就是考生熟悉的生活和从中得到的教益,只是需要以“旧书”为载体来表现。如果确实对“旧书”很反感,如实地、积极的、负责地表达出来,也未为不可。钱锺书先生参观美国大学的图书馆,美方询问钱先生的感受,钱锺书先生说:“到了这里,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多无用的旧书。”你觉得询问人会瞠目结舌,还是忍俊不禁?
再例如,江西省作文题目先出了一段材料: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接着又给出了明确的话题: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一乐作文。
你现在访问的是零二七范文网 027Art.Com/fa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