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3)

发言稿
2012/1/3
二是要以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生存为目标,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基础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当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其功能主要是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同时,社会需求是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课程唯有反映时代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生活,有助于其提高生存能力,才能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我们要在积极实施国家新课程的同时,紧密结合实际,系统开发我省多样化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课堂教学改革就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要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使学习成为在教*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教学改革中,要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队伍建设。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在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相关的文章。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队伍。要在加强*范性院校建设,保证合格新*资来源,加强教*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教*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队伍建设。
近3年来,我省在中小学进行了以“四定”、“四制”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人员超编问题,迈出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步,下一步重点解决中小学核编、减编问题。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XX〕74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在核编过程中,要合理规范学校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精减压缩非教学人员,建立机构精简、职责分明、管理高效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依法全面实施教*资格制度,严把教*入口关,拓宽教*来源渠道,注意吸收具有教*资格的非*范性院校毕业生从教。针对一些农村贫困和边远地区教*数量不足特别是相关学科教*短缺的实际,从XX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城市和县镇新补充*资到农村中小学锻炼、支教的办法,有关部门要抓好落实。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新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教*职称评聘分离的办法,重点抓好教*聘任制的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依法治校,推行校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和管理,确保教职工聘任工作的公平、公正
、公开和学校在改革过程中的稳定。
改革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方式,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薄弱校首先是校长薄弱,要把加强校长队伍(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建设作为教*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校长职能发生了变化。现在是职务校长,多数实行的是任命制;而今后对教育实行市场行为管理,校长将是受聘于市场的职业,拥有职业能力,成为“职业化校长”,实行的是聘任制。这就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吉发〔1999〕17号)有关规定,由教育行政部门聘任校长,尽快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聘任制和任期制,积极实行职级制。对于现有在岗的校长,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注重其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对校长进行教育经营理念的培训,促进校长从权力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实现职业能力和职务能力的合理的嫁接,通过体制过渡,逐步转向职业化的新的校长管理体制。(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