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二十四节气丨五龙鹅守护者——王宝维

青岛农业大学
2020-6-17 07:03:43 文/江瑾瑜 图/杜博
大暑,天气越来越热,
农作物生长越来越快,
收获的季节越来越近了。
王宝维教授的暑期,
和他几十年来所有的日子一样,
保持了一如既往的高强度和快节奏。
铄石流金,在这个汗流浃背的七月,
王宝维的日程早已排出了一个月之外,
满得几乎没有停下来歇歇脚的空儿。
王宝维最初的奔忙,
缘于一个
产蛋性能优良的珍贵鹅种——
五龙鹅。
一日承诺,终生坚守。
王宝维从此踏上了五龙鹅保种、
提纯与品质提升的漫漫长路。
他跑遍五龙鹅产地
山东莱阳的几百个村庄,
走村串户,了解五龙鹅、
研究五龙鹅,
五龙鹅在他的眼中心中,
成了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
这位整天如痴如醉地
与鹅打交道的英俊学者,
也被冠以“五龙鹅之父”的美称。
“五龙鹅之父”的三十年保鹅路,
曾三次因养殖厂承包、
SARS、禽流感
而陷入寒流、跌进低谷。
当费尽心血建立的保种厂的五六千只种鹅
即将被全部宰杀,
五龙鹅莱阳品种面临灭绝的时刻,
王宝维心中的痛苦,
只有和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可以体会。
五龙鹅的优良种质,
绝不能在自己手中发生基因漂移!
在那些无比揪心的日子里,
王宝维的行动酸楚而又悲壮:
他曾连续几个月,
拿出自己的全部工资,
付给养殖厂,
让养殖厂不至于关门;
他曾把种鹅一点点分开,
两三只一组,
在地方主管部门协助下,
开着破旧的吉普车走村串乡,
一只只送到老百姓家请求代养,
在恳求与接纳的艰难中,
600只珍贵的种鹅得以留存。
往事不堪回首,
在王宝维呕心沥血的庇护下,
他的五龙鹅终于挺过寒冬,
走进春天。
在胶东半岛的广大土地上,
今天的五龙鹅种鹅已经在
现代化、标准化的饲养条件下
发展到20多万只,
每年繁育推广160万只。
为了不因杂交产生基因漂移,
试验基地始终保存着
200多个纯种家系。
由他开发出的鹅肥肝
正丰富着中国人的餐桌,
惊艳着中国人的味蕾。
2009年,国内第一本
大型鹅专著《中国鹅业》
在王宝维手中诞生并迅速脱销;
十年磨一剑,
25万字的学术专著《豁眼鹅》和
《鹅营养需要量标准》国家行业标准
又将推出,
王宝维肩头的责任更重,
面临的诱惑也更多。
当一家又一家企业出重金聘请他加盟,
却无一例外地失望而归时,
人们终于明白,
在王宝维的人生天平上,
钱的砝码,永远不是最重的。
作为大学教授、农业部岗位专家,
能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国家和社会
培养更多的人才、留下更多的资源;
能在推动中国“三农”发展的征程上
尽到自己的责任、
留下自己的影响,
这样的人生对王宝维来说,更有价值。
30多年农大执教生涯中,
担任了22年院长,
执掌过2个学院,
影响领域覆盖3个学院,
王宝维生命的维度,
一直在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
无限拓展,
而这些拓展,
无疑建立在超出常人的勤奋之上。
400多篇高质量论文,
20多部专著教材,
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数不清的国家级、
省级行业标准的制定
以及教学、培训、申报材料的撰写,
浩如烟海的文字工作
给王宝维的眼睛带来了隐患。
2018年12月9日深夜,
在爱人的催促下,
终于结束了一天工作的王宝维,
眼前忽然一片漆黑,
什么也看不到了。
受到惊吓的家人迅速把他送到医院,
医生诊断为视网膜脱落。
两次大手术之后,
三四个月的恢复期内,
王宝维的时光从忙碌忽然陷入停滞,
几十年来第一次无法正常工作的打击,
让他的情绪无比低落,
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当视力终于渐渐恢复,
王宝维忘记了医生和家人的嘱咐,
迫不及待地重新开始了天南海北的奔忙。
失去的时间,
他要用加倍的努力抢回来。
坚守,勤奋,责任,担当。
王宝维,在每一个严冬蕴蓄,
在每一个新春播种,
在每一个接踵而至的季节里,
耕耘,守护,开拓,
张开双臂拥抱收获、拥抱未来。
出品、监制:党委宣传部
拍摄、制作:唐建军(部分素材来源于历史资料)
撰稿、旁白:邵丽英
剪辑:唐建军
童声:张译丹
编辑:王曼丽
责任编辑:周维维 姜妍
你【在看】“五龙鹅之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