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 风雨沧桑话校门

北方民族大学
2020-7-01 09:04:48 文/卢悦 图/蔡雨婷
导读
北方民族大学建校至今,始终坚持“政治坚定、公民表率,业务过硬、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30余年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自强不息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今日的民大源于那些被铭记至今和默默奉献的昨天,而无论震撼或平凡,都值得记取和思索。走进民大记忆的长廊,回瞰那些通往此刻的真实和感慨,注目历史,为了更好地迈向未来。本期“贺兰记忆”以之为契机,为您讲述校门的由来、变迁以及它们对于北方民大的意义。
校门,作为学校的重要建筑物和重要标识之一,早已经不是简单的出入口,它承载着学校的沧桑风雨,记录着学校的历史变迁,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一门一世界,今天就让小编跟您一起叙叙,北方民大的校门的前世今生。
算起来,年轻而生机勃勃的北方民大已经走过风雨33年,我们的校门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化。而唯一不变的是,校门的三生三世,都在为您而开。
第一代校门
1984年4月7日,教育部同意筹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校址是在距离银川市中心老城区20多公里的宁夏民族公学基础上扩建。这是一块未被开垦的荒地,北面是一片寸草不长的沙丘,西面是一片低洼湿地,南面是一条排污井,东面是一片芦苇湖。校区附近几公里之内仅有几处在建工地,周边道路则为农村郊区简易公路,明沟排水排污,商业网点尚未形成,公共交通极其不便。
当时,宁夏民族公学筹建办公室从1980年冬在简陋的农舍开始办公,到1983年宁夏民族公学筹建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学校的基本建设正在按计划推进。两栋学生楼、一栋职工家属住宅楼已经建成,教学行政楼、学生食堂及配套建筑、锅炉房、浴室、车库先后动工。110亩的校园内,完成了“三通一平”,大致形成了硬化的校区道路路网,绿化工作也在逐年进行。
此时的校门,俗称“老北门”,于1984年8月25日第一届学生入学前基本竣工。伫立在现在校医院对面的方向,旧教学楼前北侧。北向出门后沿围墙东拐连接文昌路。9月16日,学校迎来了第一批学生报到注册,大家纷纷在校门合影留念。
第一代校门透露着古朴的气息,饱含着时代的风格,在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的游行队列中,在欢呼和掌声中,中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学院题写的校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八个大字刚劲俊逸、激情飞扬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这是“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在银川大地上首次神采飞扬地亮相,开始谱写起民族高等教育历史新华章的序曲。
第二代校门
1994年3月22日,国家教委以教计[1994]74号文发布《关于同意建立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通知》,通知国家民委、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喜讯传来,全院教职员工群情振奋,异常兴奋。十年风风雨雨的洗礼,3600多个日日夜夜的考验,全体教职员工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筚路蓝缕,团结协作,终于使西北第二民族学院这所国家唯一建立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部属综合性民族高校,立足于全国1088所普通高等学校之列,正式加入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行列。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成为一所集文、法、工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高校。这是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西北地区各民族人民殷切的希望;是立志成才、渴望成才的少数民族的福音,因而是一件值得热烈庆贺的喜事。
1994年5月28日上午10时,学校迎来了十周年校庆,崭新的第二代校门亭亭玉立,坐落在现在的计算机学院旁边,正对着左岸咖啡厅。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主任马思忠同志、教育厅厅长马文亮同志,院党委书记李衡昌同志、院长李增林教授出席了新校门校碑的剪彩揭牌仪式。喧天的锣鼓倾诉着二民院人激动的心绪,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校名牌匾熠熠生辉。校门是朝阳门,院儿是向阳门。第二代校门巍然伫立,象征着我校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奋斗、和乐融融的青春奋进史。
第三代校门
1997年后,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任后,学院经过发展,前景看好,但布局仍欠合理。学院希望在青年公园的东端改建学院大门,以使我校大门与宁夏大学校门遥遥相对,而以朔方路连接两校,形成新市区一个新的人文景观。其实,早在1995年的时候,学校就开始着手布局校园规划了,当时这儿是一个空地大坑,由学校代管代建,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运土填坑4500余立方,组织师生义务劳动填土2000余立方,并在周围栽种了树木。但由于学院经费紧张,遂由政府投资在这块地上修建青年公园,至2002年依然在建设当中。最后,经过多方努力,2003年8月,在一片清脆热烈的鞭炮声中,学校启动了“竣通工程”,在宁夏地方政府和国家民委的有力支持下,青年公园投入了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怀抱。
2004年,二十年校庆期间,学院举行了新校门落成剪彩仪式。吴仕民同志盛赞新校门“大门新开,紫气东来,八风不动,流光溢彩”。已故的学报主编吴建伟先生也曾在校报题诗称誉:“文昌路北开新门,洁白晶莹玉凿成。钢铸石砌三孔开,牌坊身姿宫阙魂。隔断红尘三十里,作育多士五百春。柳荫深处是吾家,讲读声中了余生。”
第三代校门的成功落成,预示着我校更加美好的未来,撑起西部民族高等教育的一片蓝天。
驻足在校门口,校门的变迁让我们穿越过去,放眼在当下,品味着校门的昂扬姿态,感受着校门的三生三世,校门,它已然成为我们的精神符号。
同时,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为了方便师生出行,在学校按照统一的规划,分别设有北门、南门、小东门,体现着学校的开放、兼容并包的人文气韵。小编觉得各个分校门,都特具人性化,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的充足的便捷,大伙儿有没有同感呢?
小编寄语
校门的沧桑巨变,是民大人风雨岁月的历史写照。
是梦想憧憬的开启,
是少年时代奋斗不止的勇气,也是我们青春的记忆。
今儿,小编带你叙一叙校门的风雨沧桑变迁史,
再次驻足于北方民大校门前,
您一定是别有一番感悟在心头吧,
风雨沧桑校门史,激励着民大人砥砺前行,
再创佳绩!
供稿:田王丽
编辑/审核:李炎、李高峰
监制/审核:金华
官方微信:bmd_1984
投稿邮箱:nunxctz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