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大的故事,愿意听吗?

北方民族大学
2020-7-01 08:32:07 文/孙岩 图/何星辰
“一夜北风狂,天气骤然凉”,正值深秋的民大,满校园到处是金黄的落叶,当我们感叹民大秋景惊艳迷人之余,不禁想起这一草一木,是曾经那些民大的拓荒者所栽。故事里有民大人创业之时的奋斗历程,还有我们年轻一代需要传承和发扬的民大精神。
满怀深情做绿叶
文/魏忠贤
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如果说教师是园丁,从事着教书育人这份阳光底下最灿烂的职业;学生安心读书,学习知识,贮蓄能量,为将来建设祖国而苦练本领;那么,作为学校后勤管理人员,我觉得我们从事的就是植根沃土、输送养分、服务师生的绿叶事业。从最初的民族公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到现在的北方民族大学,我和许许多多的北民大人一同亲历和见证了学校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在我3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和同事们甘做绿叶,在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美丽色彩。
1981年冬天的一天,从宁夏机电学校锅炉管道维修专业毕业的我,经过几个月等待分配的日子,突然接到学校老师的通知,告知我被分配到民族公学工作。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马上骑上家里的自行车,想尽快报到上班。
当时的银川正如著名作家张贤亮曾在他的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里几句顺口溜中概括的那样:“一个公园两只猴,一条大街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交慢悠悠,一家饭馆尽卖粥……”学校所在的西夏区,以前被人叫做“新市区”,虽然与老城区相差不超过20公里,但在当年仍然是很远的地理距离。这座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业区,当时驻扎着银川涤纶厂、宁夏柴油机厂以及西北轴承厂(现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和宁夏大学、宁夏军区等单位,但依然显得人烟稀少,空旷荒凉。
一连两天,我骑车从宁夏大学一直转到物研所附近,都没有找到学校的所在地。现在的校址上,当时是一大片的荒地,只有东南角有一栋孤零零的三层小楼(现在文华苑2号楼)伫立其间,几间牛毛毡搭建的工棚。直到第三天,我才在路边看到一个人蹲在路边,赶忙下车向他打听民族公学在什么地方。这个人就是后来我的同事杨建宁,他听说我是技工学校毕业分配来的学生后,将我带到当时的学校基建办公室的所在地。
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有些吃惊。这和我想象中的学校完全是两回事,一切都刚刚开始。我不知道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喜是忧?在工地上东游西逛了几天后,我找到当时宁夏回族自治区轻工厅负责分配的同志,请求重新分配工作,被明确告知重新分配需等待1年,且不计算工龄、不发放生活费用。我只好硬着头皮又回到学校工地,安慰自己说:这个学校现在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只要自己能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这张白纸上也会留下自己的青春印记。
当时,学校的办公地点设在老城,搞基建的同志每天奔波在老城和新市区之间,工地上连一个休息的地方都没有。去工地的公车,又少且不能直达,两头都要走一段路,再搭一段车。当时学校西面的防风固沙的防护林带尚未形成,学校的工地位置又正好处在一个风口上,一遇大风刮起,就沙尘风扬,睁不开眼睛。同志们早出晚归地工作,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十分辛苦。看着那些老同志毫无怨言、一心一意地干工作时,我自己也就静下心,沉下身子和他们一起干起来。大家一块装土卸土、挖沟夯土……干得热火朝天。
1984年学校终于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入学,并且好事接踵而至,学校很快又由国家民委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共同建设。
有了教师、学生和部分学生家属,后勤工作就开始被提上日程。我被安排在学校锅炉房,负责烧开水、供暖。那时候,条件很艰苦。锅炉房就是几根木头上围了几张芦苇席子,上头苫(shan)了些茅草没有窗户,四处漏风,冰冷刺骨,苦不堪言。随着学校基建的逐步展开,这里的条件也得到改善。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先后干过采购员、后勤办公室秘书等工作。我由最初的不情愿留下,到满腔热血投入到工作中。可以说,作为那个年代一直接受正统教育的年轻人,想立足于岗位干出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被学校这些老教师、同志身上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深深打动。这些同志大都人近中年,拖家带口,有些身体还不好,常年患病,可从没见过他们打过退堂鼓。很多时候,当我傍晚去锅炉房上班或者黎明下班回家时,经常看见刘勋华、夏晨曦、胡之田等班主任,或者顶着寒风带着学生在操场跑步,或者在万家灯火时还在教室里辅导学生课业。
学校经过10年艰苦卓绝的建设,终于实现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大家都还沉浸在10周年校庆的喜悦之时,一股阴郁之风弥漫校园,原来有关学校前途的各种传闻充斥在师生中间。一时间,人心惶惶,我当时的思想压力也很大。一方面作为后勤管理人员,不像老师那样有专业优势,出了这个学校,还可以进入另一所学校,如果学校被撤销或合并,我和爱人作为双职工,意味着要全家失业,而且作为30多岁的下岗人员,无论是重新择业或创业,都是很大的难度。当这场危机有惊无险地度过后,我更加珍惜这份工作。她不但是我安身立命的所在,更是我实现理想创造价值的平台。从此,我与她福祸与共,不离不弃。我将她视为生存、精神的家园!
1997年,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并确立了一个办学思路,就是在狠抓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同时,要以绿化校园环境为抓手,先将学校的办学条件加以改善。1997年下半年,我从物资科被调至绿化队,负责学校的绿化工作。
可以说,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充分体现了北民大人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20世纪80年代末,为适应学院建设发展需要,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师生进行植树育苗,这为以后学校的绿化贮备了国槐、刺槐、丁香、龙爪槐、连翘、柳树等一批本地树种树苗,节省了大量开支。学校领导也高度重视绿化工作,谢玉杰院长在当年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先后安排并带领我们前往周边省份的绿化先进单位考察学习。
当时,整个校园除了西北角一带在80年代种了一些树木作为防风带挡沙防尘以外,并没有多少树木,只是在春夏之际种些花草。遇到初春或秋冬时间的大风天气时整个校园黄沙漫漫,气味呛鼻。经过规划,学院首先确定将校园东南角一带即现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到女生宿舍楼先种上草坪。经过考察,我们联系了当时的宁夏化肥厂,详细询问了他们的绿草种植技术。经过洽谈,他们答应帮我们种植草坪,价格在16元/平方。而学校确定的种植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这样算下来,需要几十万元,成本太高。怎么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我们到银川园林绿化队购买了140元一公斤的草籽,由学院绿化队中有育秧经验的工人师傅去种植。由于没有种植草坪的经验,大家想种庄稼那样,只管种下去就行了。结果在那些长出来的植物中,大家分不清哪些是杂草,哪些是要保留的青草。一时间,学校里的一些老师、学生不理解,讽刺道:“花了这么大的价钱,买的居然是美国野草。”大家都傻了眼,连忙去农学院请了一位专家过来指导。按照专家的指点,后勤处全处和绿化队的师傅50多人拔了一周的杂草,在经过修形,一片片长势喜人的草坪呈现在了师生面前,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辛勤的劳动换来了领导的肯定、师生的认可。有老师冲我打趣:“小魏是晒黑了,学校变绿了!”我听完淡淡一笑,是啊,这片绿里凝聚了自己和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其中的酸甜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如呀!
“苦心人天不负,百二秦关终属楚。”广大师生发扬艰苦奋斗。同舟共济的精神,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成果。学校被评为全国绿化四百佳单位、花园式单位……紧接着,学校又顺利通过了2000年教育部对我校进行的本科教育教学合格评估。北民大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纵目而观,学校的后勤管理质量、内容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为了进一步规范后勤管理、提高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能力,2007年后勤处按照ISO9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向北京中大华远认证中心提出了后勤工作IOS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申请。经过专家对后勤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而系统的监督审核,并经过认证中心同意,学校获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13年4月,经北京远华质量认证中心外审专家组审核,后勤管理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认证。
这么多年来,看着自己身边同龄的教师攻读学位“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我动摇过;在自己的同学在社会上大显身手、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时候,我羡慕过。但是每当我迷茫、动摇的时候,总有许多关心我、支持和帮助我领导、老师、同事和朋友在我身边,给我打气、加油、指路。一位老师教育我的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行行都能出状元,管理也是一门学问”。我坚信这句话的道理,它激励我在事业上不懈地去追求、去奋斗。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我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大家的关怀帮助下,从一个烧过锅炉、干过采购、管过饮食的工人、普通管理人员,成长为学校一名中层干部。
30年的时间有时觉得很慢,仿佛都快凝固了,但有时又感到飞快,好像就是一瞬。今天当我回首我进校的最初,感觉就是昨天。从荒凉之地到美丽校园,学校的建设者们披星戴月,日夜奔忙,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铸就了今日的北方民族大学。而30多年的漫长光阴,期间演绎着多少更迭与成长。30多年啊,多少北民大人从弱冠到不惑,从而立到知天命。岁月悠悠,往事依依。如今,漫步在绿草萋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欢声笑语的美丽校园里,我的心里总会流淌着幸福。我爱我的工作岗位,我爱北民大!当我看到天南海北的同学涌入学校的时候,当我看到祖国各地的文化在这里交融汇合的时候,当我看到人们在感叹校园美丽风光的时候,当我看到北民大更加开放地走向全国的时候,我由衷地感到了工作的快乐!
我爱我的工作岗位,我爱北民大!这不仅是一句美丽的话语,我希望通过你和我的双手,通过我们大家的双手把北民大建设得更加美好!
图片:骆廷高
编辑/审核:张亚东、李高峰
监制/审核:金华
官方微信:bmd_1984
投稿邮箱:nunxctz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