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燕山大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燕山大学招生办公室
2020-6-01 11:01:05 文/王伟 图/黄浩然
身为燕大人
我们都知道燕大的老家在东北
但燕大是怎么落地生根不断成长的
你了解吗?
今天小编带着大家穿越回60年前
一起回顾几十年间燕大
是怎么从一个小小的萌芽
成长为一株覆盖4000亩的参天大树
如何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从嫩江之畔到渤海之滨
一路走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故事吧
01
Step1: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
故事要从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说起
在苏联的帮助下,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建设
中国第一重型机器厂
由于缺乏大量机械相关技术人才
这个庞然大物很难大展身手
发挥出她的全部作用
1958年机会来了
哈尔滨工业大学根据
教育部和黑龙江省委指示
提出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
建立哈工大分校
命名“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
建校之初条件甚是艰苦
当年的同学们
带着建设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的使命
去学院报到
走出富拉尔基火车站
看到白茫茫一片雪中的一排平房
真是一片荒凉的农村景象
到达学院更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惊
一边是重机厂的职工宿舍
一边是没有完工的主楼
这时恰逢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饿得连楼梯都爬不上去的老师
靠上课前喝半碗酱油汤勉强支撑上课
在这样的背景下师生靠着一股精神头
盖房子、建实验室,平地起家
02
Step2: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当时哈工大致力于走上民转军的办学之路
最终实现了
划归国防科委领导的隶属关系变更
这样哈工大重型机械学院所开设的专业
就和人家国防科委的管辖范围不符了
于是1960年10月
学院更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从哈工大中分离出来
直接归属第一机械工业部
转眼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一场浩劫也波及到了东重这片土地
但是很多东重学生在艰苦条件下
仍坚持勤奋学习
最终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东重恢复了正常招生
1978年2月17日
东重成为全国78所重点院校之一
嗯,将近二十年了
东重终于跻身国家重点院校行列了
欢呼!
虽然东重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蹭蹭”上升
但富拉尔基这个偏僻的地方
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
学院生源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就在这时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大江南北
随之建立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
给学校送去了新的曙光
东重人带着去沿海开放城市
建立窗口的目标
在校长林秀安先生的亲自带队下南下考察
考察第一站就到达秦皇岛
受到时任市长的热烈欢迎
东重人经过慎重考虑
决定在秦皇岛设立分校
看到秦皇岛背靠燕山
东重人想到将分校命名为“燕山大学”
好名字高端大气!
1984年8月13日
机械工业部同意在秦皇岛建分校
想要建立分校没那么容易
东重在建立分校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
有齐齐哈尔市政府的反对
资金问题
选址和土地审批问题
这些可没有压倒顽强的东重人
东重师生齐心协力迎难而上攻克道道难关
但是因为招生的问题
还是让建立分校的事情差点化为泡影
分校建设开工时间是1985年5月初
批复文件明确规定1985年就要开始招生
为了按期让学生顺利入学
学校决定首先集中一切力量
优先建设关键设施
就在全体东重人望穿秋水等待竣工的时候
建筑工人由于需要回家收麦子纷纷回家
在学校建设濒临停工的时候
全校领导干部、教职员工撸起袖子
全部到工地上干活
通过24小时不间断干活终于有了转机
主教学楼浇筑有漏洞
全体教职工又合力清理烂泥并重新填土
在开学之前赶出了
8间平房作为临时上课的地方
开学前夕分校是什么样子呢?
食堂没有窗户
内墙裸露着红砖就支起锅炉做饭了
锅炉房只有四面围墙
没有盖拿汽油桶当烟囱用
宿舍的墙白天刷完粉
教职工一个晚上就安好了床
开学的时候学校又是什么样的局面呢?
宿舍楼里下水不通
学生只能去临时搭建的厕所
宿舍楼的楼梯还没来得及安扶手
楼道也没有灯
担心学生晚上去厕所不安全
全体领导和职工每人手拿一个手电筒
整宿在楼道里站岗
当时有些家长不理解
带着孩子在海边是边走边哭啊
全体辅导员深入学生中间做学生的工作
同学们都非常理解学校当前的状况
全校师生同甘苦共命运
以主人翁的精神全身心到学校的建设中
03
Step3:燕山大学
1985年分校第一批招生703人
1988年在校人数达1755人
分校提前实现了
1984年到1988年各项发展指标
1997年
东重终于完成了整体南迁的全部工作
正式更名为“燕山大学”!
到2005年底
燕大本部东校区由470亩扩展至1400亩
新开拓的西校区有3916亩
里仁学院也基本建成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燕大的发展势头更是突飞猛进
田永君教授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他的“比天然金刚石更硬的人工材料合成”项目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这在河北尚属首次。
我校化学学科进入ESI前1%
ESI前1%学科达到3个
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
华长春教授获评“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资助,彭艳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引进C类高层次人才2人,新增省部级杰出人才28人、省“巨人计划”创新团队3个,1人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经过初评,刘日平教授主持的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华长春、龙承念教授的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我校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0个平台纳入省级研发平台建设计划,9个国家和省部级平台通过评估和验收。
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项目,王青峰教授团队助力港珠澳大桥建设,赵永生教授团队助力北斗三号高轨首发星发射成功,参与研发的“广角域雷达”亮相珠海航展。
学校支撑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已有9个专业通过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位居全国高校第25位。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省优秀硕博论文数继续居全省高校首位。
学校设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和新工科专业方向。谋划布局科研新领域新方向,全力打造高压科学、纳米能源材料、特种运载装备三个研究中心,成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海洋科学与工程、康养产业技术三个研究院,加强交叉融合创新和前沿发展。
什么是母校?
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
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她是老牌全国重点大学
她不是211
正在向“双一流”发起冲击
她依旧在努力坚持,负重前行!
努力吧,燕大人
再苦也没有东重先辈建校时候苦
再难也难不过举校南迁的难
战斗吧!燕大人
如果就此认怂
怎么对得起历代前辈的耕耘
前进吧!燕大人
幸福都是靠奋斗得来的
为了明天美好的生活
2019,我们一起加油向前冲!
编辑:朱可嘉 金子皓
内容来源:《秋实》杂志
穿越时光年轮 感悟燕大精神
——听宋维公先生讲校史
燕山大学2019新年贺词
图文来源:燕山大学官微
欢迎关注
燕山大学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