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湖南高考语文作文点评(2)

湖南高考作文
2013/6/7
湖南卷“走过”的题目是比较难读懂的。多读几遍,又似懂非懂。王老师个人认为高考语文试卷已经有了大量的阅读理解题目,而作文题考的更多的应该是考生的写作能力。所以这样在题目上对考生设置障碍不知是否可取。
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在题目中就把“一事无成”与沙子等同,实在令人悲哀。王海鸰老师认为:“由此可见,对多元化价值观的认同,应该从教育做起。”
浙江卷的题目“三句话看青春”中的三句话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是非常绝妙的。但从青少年的角度来看,或许并不能很好理解。所以该题目对心理较为成熟的同学是有优势的,但“心理过早成熟”又从客观上违背了题目所表达的精神。王老师感觉让孩子去描写青春的美好是有欠考虑。
天津卷的“___而知之”的题目确实有点绕,但内容尚清晰。面对现今这种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这样的题目颇具有现实意义。题目本身难度不小,可发挥空间不大。但平日对此有所积累的考生更容易发挥一些。
广东卷的作文是以捐助为题的。捐助确实是当今社会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由于道德绑架、媒体舆论、各种组织等问题,使得捐助本身变了味道。对于捐助行为本身的探讨,能够引起社会对此的反思,不失为好题目。
山东卷的“咬文嚼字”的题目实在有些俗套,以人为镜应该是学生时代接触最滥的论调之一,而再度在高考作文中看到此类题目令人遗憾。
江西卷的“学生有三怕”是非常贴切、新颖的题目。相信很多同学都对此有或多或少的切身感受。王老师觉得很高兴能在高考题目中看到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反思,也很期待能看到江西题目下的考生作文。
重庆卷要求考生根据大豆写作文。这道题和湖南卷有相似的感觉,就是命题者在题目上设置障碍,而且价值观较为单一,因而感觉选“错”了角度的考生很容易被标上跑题的帽子。王老师强调如果要求考生写主观感受,作文题目还是清楚点的好。
安徽卷的“为什么能或不能这样”的母体并不新,但题目本身颇为诗意,考生的发挥空间很大。议论文或叙事文或散文都有很多凭据可依。
湖北卷的作文是以方圆为题,但印象中见过三次高考题目和圆相关,这是第四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