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物》谈分享阅读中教师提问的四个“注重”_幼儿园工作总结

幼儿园工作总结
2022/9/12
分享阅读是一种培养幼儿阅读理解能力为主的活动,这种活动以引导幼儿观察理解图书内容为中心,“提问”的恰当与否,是教师阅读指导的关键。
然而,在分享阅读教学活动中,常常会遭遇提问的操作上的低效或无效。
首先,在阅读中,幼儿缺乏对整个故事的理解,教师没有抓住故事情节线索,问题的提出缺乏引导性和逻辑性,干扰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其次,提出的问题,没有贴近幼儿生活,忽略了他们的实际经验和情感的体验。教师提出的问题,常常只有几个幼儿回答,大多数幼儿回应不积极。教师应根据幼儿实际多角度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面向每一个孩子的,展示每个孩子在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激发他们大胆表达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
第三,阅读中教师高控制幼儿思路,对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预设不足,提问后缺乏有效的现场回应。教师担心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出错,担心问题发散开后无法将幼儿的思路再收回预定路线,使自己处于被动,习惯牵着幼儿按自己设计的路线走。一些孩子头脑中有疑惑、有问题,不敢表达,或虽有表达,但常常词不达意。而对于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教师又很难把握取舍,不善于抓住其中有价值的闪光点随机点拨、深层引导。
第四,阅读活动中设计的提问封闭,缺乏开放性、创造性的问题。“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无价值的提问过多,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单一答案的问题频繁出现,不能激发起幼儿思维的碰撞。
成功的提问引导往往是点“一叶”,孩子便知“秋天”之至,教师富有艺术的提问,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那么,怎样提问才是恰当的、有效的呢?我们认为提问首先要紧扣教学目标并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其次,提问要让幼儿听得懂并有积极的回应。下面以中班读本《礼物》的教学活动为例,呈现我们对分享阅读中如何提高教师提问技巧的一些尝试。
分享阅读中教师的提问可以从“三个抓住、一个突破”来进行,做到“四个注重”。
一、抓住故事情节线索,注重提问的引导性、逻辑性
幼儿在看图书时,常常把一张张画面割裂开来,缺乏对整个故事情节的理解。因此,教师提问应注意引导幼儿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看,帮助孩子理清文本的大致脉络,从而形成对整个故事的理解。
如《礼物》这个读本,“小猴子在包装礼物时用了什么好办法? 它这样包装礼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体会小猴子准备礼物时的精心。接下来预测“小动物们收到了小猴子送的礼物后会做些什么?猜猜他们又会怎么包装礼物呢?”引导幼儿了解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正是小动物们收到了小猴子精心包装的礼物,才引发了小动物们为小猴子准备特别的礼物。这些提问一环扣一环,帮助幼儿理清了故事情节线索。
二、抓住幼儿的阅读情感,注重提问的生活性、体验性
●提问的生活性——对生活经验的提取、丰富
分享阅读活动是幼儿解读→体验→表达的过程。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提问要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提取、补充,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积极的阅读情感,使幼儿在阅读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为更好地阅读作品作好铺垫。
《礼物》以谈话导入活动,“你们以前收到过礼物吗?谁送给你的?是什么礼物?你的心情怎样?”“你有没有给别人送过礼物?如果别人喜欢你送的礼物,你的心情怎样?如果别人不喜欢你送的礼物,你的心情又会怎样?”通过对幼儿收礼物、送礼物经验的提取,在交流中丰富幼儿经验,激发幼儿对“礼物”这个话题的兴趣,自然引入对读本的阅读中。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 推荐阅读:
- 小班分享阅读教案《小海龟》
- 分享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 小班分享阅读《袜子》第一课时
- 小班分享阅读活动《化装》
- 中班分享阅读:寻宝(第一课时)
- 幼儿园分享阅读学期总结
- 礼物的教案
- 十年后的礼物教学设计
- 礼物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