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号文件解读:强调水利建设的六大亮点(4)

事迹材料
2011/2/12
2011年1号文件解读:强调水利建设的六大亮点
6.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320万个村庄的水利毛细血管不能忘记了。
其实我国目前水利最大的短板,也是最重要的但缺一直被忽视的当是小农水,也就是农民村庄里的农田水利设施。大江大河修得再漂亮,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去浇灌,也难。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水利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最后一公里”的建设/fanwen/缺位问题。尽管利用国家投入修建了水库、主渠道等,但却难以通到田间地头,地方政府又为了政绩和效益主要倾向于兴修大工程、忽视病险水库加固除险和沟塘渠堰建设,而农民自身由于资金缺乏、集体行动能力弱化等问题,也无法承担起“最后一公里”沟塘渠堰建设的重任。这些都导致在灾害来临时,常常只能“望水兴叹”。
所以讲,最重要的东西不应忽视:储水于民重要还是大江大河水重要?目前“头痛医头”、“临阵磨枪”的应对思维难持久。截至2007年底,全国有村民委员会63万多个,村民小组505万多个 ,为了彻底解决“少雨就旱,多雨就涝”的恶性局面,贮水于民的工作最重要。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320多万个自然村,每个村庄建几个水塘,这样就可以多把每天的有效降雨多留下来,最重要的,这些水塘就在农民的田间地头,可以就地浇,就是贮水。如果兴师动众地去建什么江河水库,我国这几年建得还少吗?这些东西离农民太远,农民真正要用水了,还是太难。我建议国家应该把水利建设的重点放在这320万个村庄最重要。可以国家拔出专门进行经费,让那些村庄的农民在农闲时进行修建贮水用水的沟塘渠堰。比如一个100人的村庄,给他2万元修改/资金,以工代赈,让他们把自己村庄的贮水设施都修建好。这些资金投入可以用很多劳动力,因为这是为农民自己服务的,估计农民们都会很高兴,可以用少量的资金与更多的人力。比如每个农民一个月500元,一年下来6000元,600亿维修资金一年可提供1000万的就业岗位,既能让这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解决“生存水”的问题,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收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我国需要重构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新机制: 其一,政府支农投入需要强调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着重解决毛细渠道的建设、维护和清淤等问题。其二,可以采用“以工代赈”等补贴方式,鼓励农民修建、维护一些小水塘、蓄水池等微型农田水利设施,发挥多雨季节蓄水以备干旱时节供水,增加农户的抗灾减灾能力。例如,可以给村庄下拨修缮资金/fanwen/,让他们把自己村庄的贮水设施修建完善。这些资金在投入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解决部分农民的生计问题。其三,未来应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其合理表达意愿,降低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交易成本,形成农民参与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监督机制。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