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习报告:坚持原则,灵活应变的暑期实习报告(2)

实习报告
2012/6/27
报纸,最实用最价值的新闻教材
长期校园内新闻教材和书籍的学习和缺乏实践机会,难免令人陷入教条主义或书本主义。当我们拿起报纸或杂志时,总是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不会对其做真正深入的思考和解读。而事实上,只要一份报纸能够生存下来,那么就必然有其合理性,即“存在即合理”。我们在谈及《江南都市报》,总是埋怨其铺天盖地和几乎占了一半版面的广告,新闻消息毫无阅读性,甚至危言其必将消失在滚滚的媒体洪流之中,然而事实上,现在的《江南都市报》在广告版面不减的情况下却依然保持“中国报业30强”的地位,年广告费达到2亿元,占全省平面媒体一半多,发行量稳居全省同类刊物第一。笔者实习所在的办公室就订阅了《江南都市报》作为工作人员的参考读物,在实习初期,我对阅读报纸不已为然,以为未必能从这样的报纸上学习到多少东西,只对报纸做粗略的浏览,倒是记者傅老师每日定要花费1个小时左右时间仔细阅读报纸。傅老师见此,便问我为何不仔细阅读每日报纸,当我回答无内容可看只需浏览时,傅老师告诫我,“浏览毫无作用,要真正学习就要仔细阅读每一份报纸,学习报纸的策划和写作,这样才会有收获,报纸是最好的教材”。于是,学习报纸也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从《江南都市报》、《南昌晚报》上,学习社会类新闻的写作技巧,学习对比同一事件自己所写稿件和其他记者所写稿件的差距,例如通过对比《江南都市报》龚汉斌记者和自己为宠物医疗事故所写的稿件,发现了自己稿件存在表达不够简洁明确和报道意图不突出等缺点。通过解读报纸,学习到了他们对新闻深度报道的策划,如《江南都市报》在对“彭泽县公安局拘留两名安徽籍农民工”这一事件所做的详细的、深入的、持续的报道,在这一报道中同时也让我们真正感到了媒体舆论监督的强大和记者作为“无冕之王”的崇高。总之,解读、学习报纸这一鲜活实用的教材,将让我们受用不尽。
记者修养之“技能修养”与“公关修养”
在记者的技能修养过程中,教材中曾提到过“熟悉和掌握方言和土话的技能”、“熟悉和掌握驾驶各种交通工具的技能”。曾只是囫囵吞枣不以为然的阅读这些材料,以为这些东西在采访过程中未必会真正能左右采访的成功与否,但在实习过程中的几次经历却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南昌市采访过程中,受采访者往往主要说南昌方言,由于我不熟悉南昌话,为此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一些并不会说普通话或普通话并不标准的受访者时往往给自己的采访过程造成一定的障碍,沟通上尚且不畅,那么成功的采访也就无从说起了。运用方言采访能迅速拉近与采访者距离,增加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亲和力这无需多言,但事实还有的好处是,运用方言采访能使受采访者不视记者为外地人而在一定问题上对记者进行掩饰和隐瞒,因此能够更好的掌握采访材料,完成采访任务。而“掌握各种交通驾驶工具的技能”我以为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更快速的到达采访现场,同时还能够为记者提供自我保护。例如在“鄱阳县钻空子网吧”事件采访过程中,我们所驾驶的采访车辆被当地人员跟踪长达一天,采访单位和人物被对方全面掌握,最后同行的杨记者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终于摆脱了跟踪,顺利和投诉人取得了接触,在此过程中既保护了投诉人也为记者自身提供了自我保护。同样“公关修养”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中要求记者“善于深入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如何打成一片,“公关修养”不可或缺。在交谈中注意礼貌、友善,同样在各种社交场合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避免被孤立,和受访者建立良好的友谊,从而为采访成功做好铺垫。在南城县采访过程中,我就深感唯有既能在工作内外都和受访者保持良好关系方能顺利完成采访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