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节俗--扫墓与踏青(2)

清明节
2012/3/8
再来看拔河,清明拔河也有悠久的历史。唐代的《封氏闻见录》说当时百姓用大麻绳长四五十丈,绳之两头又分系小绳索几百根,分两队拔挽。规模声势之大,可以想见。拔河当然可以视作一种体育运动,但拔河还是一种厌胜辟邪的民俗活动。有些地方拔河结束后将大绳剁碎撒到田野,或用作牛饲料,相信如此就会带来好运与吉祥。"秋千",古人也认为具有"摆疥",即去掉疾病的作用。至于从前插柳的风俗,一种意见以为起源于唐代寒食节皇帝的赐火,寒食改火,皇帝赐一些大臣新火,大臣保存新火后,把柳枝插于门楣以视荣耀,他人仿效,故形成插柳习俗。但插柳之俗,贾思勰《齐民要术》已道及,是为辟邪辟鬼,俗信柳枝具驱邪的功能,清明是鬼节,除了祭奠自家亲人,也要防野鬼袭扰,所以人们要插戴柳条了。清明的其他一些活动,如竞渡、放风筝等也有某种驱邪求福的意义,兹不赘述。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物至此时,皆明洁而清朗。我国古人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一套适应自然界季节变化的所谓月令制度。清明节踏青等民俗活动初始时非为游乐可知,同时清明的这类民俗活动,也绝非是限于清明日的活动,它们是我们的古人在大自然发生季节转换时,对大自然的一种回应,从这种回应中,表现了他们的信仰与生活情趣。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们对大自然节律的敏感,他们对大自然的亲近亲和之情;其次,清明节俗活动说到底都是仪式活动,他们通过这些仪式活动祈农祈福,去疾去灾,反映了他们所具有的福、灾系于天的观念,这里恰恰蕴含着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清明的更核心的民俗活动是扫墓祀先,它不是谁设计出来,而是自然形成的,中国人之祭祖祀先,既有重亲情孝道,慎终追远的意味,又有托庇祖宗,以求荫福的意思。可见,在祈福这一根本点上,扫墓与所谓游乐的踏青可以并行不悖。
我以为,清明扫墓是一种良俗,它不仅有利于重亲情与孝道的氛围的形成,还会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我们去关心、思索生命与生死问题,而在大自然呈现欣欣向荣、蓬勃生机的时节思考这类问题,有利于克服某些消极虚无的生命观、人生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死生亦大矣"的思想,他的对生及人间情感的积极肯定,和他当时处于良辰美景之中不无关系吧。而像宋人高菊卿那样由清明节俗引发出虚无人生观的,我见到的也极少,这大概也不是偶然的罢。
清明习俗还要发展,这种发展当然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如扫墓祭祖,它的重亲情与孝道的内核,我们如何能丢!但我们值此新时代,岂能不赋予它新意呢!譬如生死观教育、生命教育是完全可以与清明节俗结合的。清明踏青、拔河等习俗,我们既已弄清它们背后的欲求,我们自也可以在力守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敬畏自然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