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局全区经济工作总体思路(3)

企划文案
2012/1/15
实现2011年国民经济主要预期目标,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以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提升城市经济水平。一方面,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结合起来,以调控为契机,积极在调控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坚决贯彻落实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各项措施,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重点,严格控制过热、过快行业的投资增长,着力提高投资质量,确保投资朝着更加健康、理性、协调的方向发展。要结合我区实际,积极引导各类资金更多地投向高端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工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耗能的“两高一低”行业,严格限制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三高一资”产品,着力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作好铺垫。要把产业布局调整与八大产业区片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聚集发展、特色鲜明的块状区域。在产业布局调整中,要充分考虑每个区片产业发展的特点,积极引导相关企业聚集化发展,逐步培育壮大一个或几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区域,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借助建设半岛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有利时机,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尽快实现“三个转变”,即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向集约化模式转变,膨胀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型模式转变,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开发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向节约型模式转变,积极创建节约型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坚持以“服务业强区”战略为抓手,大力推动高端服务业突破发展。继续深入实施“服务业强区”战略,坚持优化结构和膨胀规模并举并重的原则,主动适应新型工业化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各类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各种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支持新兴服务业发展;大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优化服务消费结构,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全市服务业加快发展大潮中,积极创新发展思路,争取(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在新的领域、新的水平上率先实现突破,高标准建设全市服务业中心区和先行区。
一是打好基础,率先突破高端服务业。在继续把服务业作为发展主导方向和战略重点的同时,把高端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培育和发展好数字动漫、it软件、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行业。从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入手,重点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硬件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培训等基础性工作,为高端服务业突破发展奠定基础、做好铺垫。高端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必须认真做好发展规划用于指导产业有序发展。重点结合国家和省、市、区关于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认真筛选好符合我区实际的高端服务业行业,科学规划好高端服务业的区域布局,重点规划和发展好数字动漫、it软件、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行业。以青年路-青年南路、港城西大街为轴线,分北、中、南三个区域重点规划好我区高端服务业发展格局,北部以万方大厦、三水大厦、赛格数码港以及三站科技市场等为载体,积极打造软件电子产品销售和研发聚集区,中部以青年科技创业大道为载体,充分利用鲁东大学、东方电子集团和张裕集团雄厚的科研人才和技术优势,着力打造集科技成果研发、孵化、中试及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南部以xx动漫基地、东和新城以及规划中的机场路以东、珠岩河以北区域的服务外包园区为载体,瞄准国内外大型知名高端服务业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打造集服务外包、it软件和数字动漫为一体的高端服务业集约发展示范区,在产业布局上逐步形成北、中、南三大高端服务业产业聚集区,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聚集发展。在推进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借助市里高度重视和培育文化产业的有利机遇,大力实行“文化助推”战略,认真做好历史文化发掘、保护和创新工作,以文化开发助推高端服务业发展。要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为高端服务业突破发展提供优良的硬件环境。要积极筹备承办好xx第二届国际动漫艺术节,加大动漫产品推介力度,积极开展动漫产业招商,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要借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xx列入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的机遇,进一步完善xx动漫基地的配套设施,加快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配套水平,同时尽快启动东和新城和青年科技创业大道等项目建设,与鲁东大学等积极探讨青年科技创业大道的运作模式。加大高端服务业专业人才培训力度,逐步增加培训投入,进一步壮大城乡建设学校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柯莱特信息系统公司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清华美院cg学院教育资源,推动华星培训学校等专业培训学校加快发展,重点开展好以数字动漫、it软件、服务外包等高端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为高端服务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力争2011年再引进国内外知名动漫企业2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00人;引进服务外包企业3家,从业人员超过600人,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发改局全区经济工作总体思路》相关的文章。二是壮大规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我区“服务业强区”战略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改善服务业内部结构、壮大服务业规模具有重要意义。着力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和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就是要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实行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现代物流业要充分利用铁路轮渡、港口码头、出口加工区等物流载体,纵深推进“区港联动”,大力发展以物流业为主的临港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引领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壮大。重点引导和支持海尔物流、瑞康药业、朗越物流、安德水产等一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建设黄务、珠玑和北部港区三大物流中心,逐步形成产业聚集发展、特色相对鲜明的现代物流产业区。金融保险业要充分利用国家放开人民币业务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韩国国民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等一批外资银行的引进步伐。要加大对已经引进的韩国中小企业银行和韩国韩亚银行服务和支持力度,推动两家外资银行积极拓展业务,同时积极发挥驻区区域性金融总部作用,积极整合现有金融资源,重点规划好市级金融特色街区建设,打造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区。旅游业要积极配合市里搞好大南山旅游开发工作,积极推进好旅游大世界等重点旅游项目。要衔接好市里大旅游格局的发展规划,重点规划好夹河东岸、幸福北部沿海以及芝罘林场的开发建设,尽快引进一批大型旅游休闲项目,推动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加快建设生态型旅游休闲区。加快推出海上旅游项目,重点做好海岛旅游开发,以芝罘岛游艇码头项目和首开集团崆峒岛开发为突破口,积极拓宽旅游发展新领域,打造海岛和海洋特色旅游区。要高度重视发掘历史文化、打造旅游品牌,重点做好奇山所城、朝阳街区以及东西炮台的保护性开发,使厚重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是提升档次,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以商贸中心、特色街区和专业楼宇为抓手,积极在提升档次和培育特色上下功夫。要加快海港路市级商业中心建设,重点加快推进世界广场、阳光100城市广场等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工作,力争山东银座等一批国内外大型知名商业企业尽快入驻。大力扶持振华集团、沃尔玛、大润发等重点商贸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要积极整合周边商贸资源,逐步培育形成若干区域性特色商圈,逐步扩大中央商贸区的辐射范围。同时要(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加快推进幸福大厦建设,扶持乐天家居建材市场健康发展,不断壮大幸福商贸次中心的规模。要加大特色街区建设和培育力度,充分借助市里的优惠政策,重点抓好我区5条列入市里首批打造的特色街区的培育和壮大工作。要注重培育特色,加快推进朝阳街区、滨海国际商业步行街等特色街区的招商工作,重点引进深圳大芬油画村等一批特色项目,逐步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经济景观带。要加大楼宇资源的整合力度,以10幢重点培育的专业楼宇为抓手,积极壮大专业楼宇规模,提升专业楼宇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力引进区域性总部机构,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
(三)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根本,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借助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有利时机,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发展都市工业和楼宇工业。一是在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上实现新突破。以支柱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围绕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上下延伸,左右拓展,拉长做大产业链条,尽快形成一批新的具有相对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二是在培植骨干企业上实现新突破。以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为重点,突出抓好主导产品的规模膨胀和产品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体制创新、资源整合、政策扶持等措施,增强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推进电缆厂、只楚药业、汇城电子、斯贝尔化工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围绕争创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技术中心的目标,继续开展创建企业技术中心活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在我区现有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争取再创建1-2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11年全区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3亿元左右。四是在实施名牌战略上实现新突破。继续以骨干企业为重点,筛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质量过得硬、对全区经济拉动性强的产品,强化措施,大力引导,重点培育,强化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对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自主创新工作的支持,重点围绕支柱行业,研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力争创出一批高科技含量的名牌产品。五是在节能降耗上实现新突破。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节能减排要求,限制发展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切实提高节能降耗水平,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