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

发言稿
2011/10/13
目前,全党重视卫生工作,全社会关心卫生工作,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强化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加强疾病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些都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说明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在形成,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也在逐步理清。
同时也应当看到,按照党的xx大提出的目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卫生工作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卫生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卫生工作。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在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相关的文章。当前我国卫生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说到底,就是卫生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要。主要表现在:
--卫生事业发展不快,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突出。目前,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医疗资源还不到世界卫生资源的2%,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医疗需求。从1991年到XX年,我国居民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由345亿元增加到3116亿元,增长了8倍,大大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长的比例,群众医疗负担沉重。不少贫困和困难群体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障,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差距扩大。
--政府在卫生服务领域的职责弱化。据统计,1991年的全国卫生总费用(888亿元)中,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和居民个人投入分别占22.8%、38.4%和38.8%;XX年的卫生总费用(5150亿元)中,上述比例分别为15.5%、24.0%和60.5%。政府投入比例下降了7.3个百分点,居民个人投入提高了21.7个百分点。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由80年代的平均3.1%下降到XX年的1.7%。政府投入比重下降,使居民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上升,基本医疗保障程度降低。
卫生经济政策与医疗卫生改革的目标要求不协调、不配套。"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加剧了治理"看病贵"的难度。
--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一是疾病控制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不能适应中国多重疾病负担的压力,难以应对复杂的疾病流行的局面。集中表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不完善,应急救治能力不足,执法监督薄弱。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办医院垄断的局面没有打破,吸引社会投资措施不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没有形成各类医疗机构公平有序竞争的局面。三是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以及医院与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之间差距拉大。卫生资源约80%集中在城市,其中三分之二集中(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在大医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发展缓慢,难以为群众提供就近、方便、快捷、便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